晴時多雲

社論》「九二共識」實非兩岸常態

蔡英文總統發表的雙十演說,有三類主要的聽眾,首要當然是台灣人民,其次是中國北京,其三是美國華府。有關後二者,已經陸續由官方人士做出了回應與表態,美方採取一貫支持與鼓勵兩岸對話的基調,緩和了中國國台辦在第一時間所謂「走不通的邪路」之說,使得國際間基本上維持的仍是一個冷格局。有趣的是,兩岸關係隨之由熱轉冷,壓力到底在哪一方?

這個問題,必須拉開時間軸來看,才會比較真切。嚴格來講,一九四九年自有「兩岸關係」以來,冷,始終就是一個政治常態,例如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唯一的非常態是馬英九執政的八年,這也是「九二共識」僅有獲得台灣官方認證的時期,更直白地講,「九二共識」是兩岸長河中的一個變態。

換句話說,從二○一六年開始,兩岸關係如果在蔡英文任上出現轉折、冷掉了,也只是恢復到既有的軌道運行而已;但是對於習近平來說,則是前任胡錦濤遇到的、或者國民黨奉送的「歷史機遇」,在他的手裡眼看就要稍縱即逝。從而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叫囂「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然而歷史的真相前已述明,北京的選擇性短暫記憶,豈不等於自我掌嘴!

再從結果論來檢視,過去六十七年間,兩岸不管是冷是熱,台灣這個國家一直生存至今;同時對應在經濟的表現上,兩岸冷接觸時,台灣的景氣主要隨著國際連動,自然起伏,兩岸八年火熱期間,台灣則是GDP成長創新低,失業率創新高,薪資水準停滯倒退。這些基本數據不僅說明,親中派所提「兩岸繼續失分,蔡英文挽救經濟的嘗試將更為吃力」的假設並無論證基礎;同時也彰顯了小國與大國博弈,基於先天條件的不對稱,保持冷靜、智慧權變,才是弱者的生存法則。

政黨輪替走到今天,面對蔡英文五月二十日不講,十月十日還是不講,「九二共識」即將夭折告終,國台辦開始祭出「十三億中國人民的強大民意做後盾」,來對抗蔡英文民選政府所強調的「維持現狀是台灣人民的選擇」,以為可以形塑雙方寡不敵眾的民意之戰,但實際上,台灣要很篤定的回問中南海:這裡好歹全國公開透明地辦了大選,而你們十三億人的民意將如何表現?舉手、還是投票?或者,其實是七名中央政治局常委關起門來說了就算?

十三億人民如果可以做決定,最大的興趣絕對不是伸手境外想來置喙台灣人該怎麼過活,他們優先關切的事項肯定是: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不能有起碼品質的空氣可以呼吸嗎?中國六成河川受到重金屬汙染的慢性謀殺不能停止嗎?中國人民依據憲法所賦予的「上訪權」何時可以獲得保障?如果這些做為一個人的最低層次需求,十三億人都無權決定,充當打手的眾黨媒束手無策,特愛說三道四的涉台學者一致緘默不語,北京的高官也不必或無法回應,那麼不被尊重的十三億中國人民,其民意究竟能夠如何強大?

在這麼清晰的事理中,台灣也有若干痛失權力者的隔海應和需要加以導正。有以認為,北京係因「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難以期待,故而今後須「寄希望於中國人民」。然「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自一九七九年成為中共的重要對台方針,可不是表面的溫情主義,而是把戰場做到台灣內部來的務實手段,除非中國放棄和統戰略,否則今後勢必加大對台「寄希望」的力度,包括組織「九二共識八縣市」放利、重啟「國共論壇」造勢,均是例子。一些文化隨扈之所以在「九二共識」無著後,製造這類偽言假論,也許,兩岸溫度經過宏觀調控之後,不但大紅的壓力挺大,小藍的壓力也實在不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