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菜市場政治學》你的臺獨不是你的臺獨:從85度C事件看臺獨定義的轉變

為什麼沒有特定政黨、立場,甚至不是參與政治活動的藝人和企業,全部都「一秒」變臺獨份子呢?這個標籤是怎麼來的?難道只是對岸的相關單位和民眾不冷靜、搞錯了?!

許庭瑋

近期中國政府和網友很努力地舉發和抵制所謂的臺獨勢力。從周子瑜、林心如、宋芸樺等一系列的「臺獨藝人」,到蔡英文總統造訪的「臺獨企業」85度C,中國極其所能地制裁它所謂臺獨的個人與組織。中國這些行動在許多人的心中可能會覺得大吃一驚:「某某人怎麼會是臺獨呢?」

為了替企業和臺商緩頰,國民黨的連勝文還特別發文呼籲對岸冷靜,並且解釋85度C「沒有特定的政治色彩與政黨屬性,不參與政治」,1順便譴責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基本教義派刺激對岸、操弄中國打壓的悲情。既然如此,北京當局抨擊民進黨便是,為什麼又要牽連不太具有政黨色彩、統獨偏好的藝人和企業呢?筆者認為更應該被提出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沒有特定政黨、立場,甚至不是參與政治活動的藝人和企業,全部都「一秒」變臺獨份子呢?這個標籤是怎麼來的?難道只是對岸的相關單位和民眾不冷靜、搞錯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難:你我的國家認同不重要,誰是臺獨份子是中國說了算。

圖為網友諷刺85度c的圖片。出處:台灣賦格。

中國以一個大國之姿,秉持雄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在東亞和世界舞臺崛起早已是事實。海峽對岸的臺灣,受到中國的影響自然不在話下。於是臺灣在面對國際處境和國內政局之變遷時,必須要加以考慮潛在的中國因素。就以臺獨為例,國內部分政治人物和民間輿論對於臺獨的認知,多半停留在「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對立」,也就是認為臺獨份子要推翻建立中華民國、建立臺灣共和國。然而,如果加入中國因素,臺獨就不只是臺灣國內的爭議,更代表兩岸關係的矛盾。為了理解概念的轉變,本文在此先簡要回顧臺獨的歷史。最後,本文指出臺灣的自由民主之可貴,在於包容多元的政治立場與國家認同,然而這個價值卻受到對岸威權政府的挑戰。

究竟臺獨什麼是意思呢?徵諸戰後臺獨運動之發展與演變,臺獨的認定並不是靜態的法律問題,而是動態的政治問題,2事實上,有許多種不一樣的臺獨主張,經過很多人的論辯和不同的推動方式。有些人認為臺獨是要建立臺灣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有些人主張中華民國作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在臺灣地區,也是一種獨立的形式;也有些人強調兩岸統一的必然,指出沒有統一的分裂狀態就是臺獨。本文試圖以時序――臺灣解嚴的前後與中國崛起――來突顯早期和近期臺灣獨立運動之異同。筆者主張有三種臺獨的定義:早期臺獨、近期臺獨和中國政府認定的臺獨。

早期臺獨:族裔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

如果我們回到歷史時間軸上來看,廖文毅在二二八事件之後於1948年籌組的「臺灣再解放聯盟」算是最早的臺獨組織。後來臺獨運動在島內受到壓制,多半轉往美、日為主的海外據點運作或發展地下組織。日後該運動出現經典著作和重要文件像是1962年由史明著書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彭明敏、謝聰敏和魏廷朝在1964年發表的《臺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3這段時期,臺獨反抗的是外來統治者,要實現「臺灣人的臺灣」的殖民地解放運動,同時追求進步的社會革命和爭取真正的自由與民主。4然而,臺獨在黨外運動時期,也躋身反威權、追求民主的浪潮,開始有擺脫族裔民族主義的跡象。臺灣社會中,不僅身為「臺灣人」的自我意識與自由、民主、人權等概念逐漸抬頭,也出現為了身份認同和自由民主而坐牢,甚至罹難、獻身的先驅,例如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1981年的陳文成事件和1989年的鄭南榕事件。5解嚴、組黨之後,民主進步黨成為支持臺灣獨立的主要政黨,該黨在1991年全代會中的黨綱表明「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也就是所謂的臺獨黨綱)。6從威權統治到解嚴時期,臺獨反應在臺灣政治的本土化和民主化,在意識形態上表現主要為族裔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結合。

圖為史明所著《臺灣人四百年史》封面。(來源:想想)

近期臺獨:公民民族主義與進步價值

隨著臺灣民主化之後,自由平等和人權的價值開始普及,民主的制度和生活方式被採納,臺灣出現一群不受「黨國思想」制約的年輕世代。這群年輕人來自公民社會的各個角落,在野草莓(2008)、反強制徵收土地的苗栗大埔事件(2010)、反媒體壟斷(2012)、公民1985(2013)、和太陽花(2014)等一系列社會運動中嶄露頭角。學者吳叡人指出:「他們所關心的,比較不是這個國家的形式(國名),而是它的內容:臺灣是不是一個自由民主、多元開放、公平正義、有源源不絕的文化創造力、有美麗豐富的生態環境,有開闊進步的國際視野,經濟上可以永續發展,代代子孫可以長久在此安身立命的家園?」他稱這股由下而上、源於自主多元公民社會的力量為「以臺灣為中心的進步本土主義」。7

此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崛起帶來的影響,也間接造成臺獨運動本質上的轉變。有學者提到,臺灣社會原本的省籍、族群對立趨緩,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認同議題,8還有臺灣人在身分、文化認同和經濟利益之間「愛情與麵包」的糾結。9換言之,對於認同和統獨討論的根本的問題從自己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變成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以及該認同會不會受到中國經濟誘因的影響而改變?中國因素的加入,使得臺獨從原本省籍情結的對抗,變成國家認同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

縱使中國的政治、經濟實力在臺灣獲得某些政商人士的支持,不過我們在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中看見新的可能性。現在中國崛起的時代氛圍之下,參與社會運動的年輕人不僅沒有受到中國民族主義的拉攏,還反對隨之而來的開發主義、資本主義全球化和政治獨裁,更重視自由民主、人權、程序正義、世代正義、鄉土文化等進步又本土的概念。其意識形態從原本的族裔民族主義,漸漸變為公民民族主義和進步價值並存的本土主義。10

圖為吳叡人所著《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的封面和封底。(來源:故事)

中國政府認定的「臺獨」

不論是早期以血緣和文化來定義的臺獨(老臺獨)還是近期以政治制度來定義的臺獨(所謂的天然獨),11本質上都是以臺灣為主體的本土化、民主化的政治和社會運動,但前後兩者抵抗的對象不一、意識形態光譜的位置也不盡相同。不過,中國政府和網民顯然沒有、也不需要做上述兩種臺獨的區分,因為任何反對、不認同兩岸統一的主張(包括維持現狀)都是不被允許的。根據《反分裂國家法》第二條「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和第四條「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可以看出,對岸的問題從來不是要不要統一,而是如何統一,例如和平統一、武力統一、一國兩制等。中國政府不只是要消極地反對臺灣獨立建國,更是積極地削減臺灣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中國政府對臺獨的標準,我們可以稱之為廣義的臺獨,也就是任何默認「臺灣當局的國家主權」、「臺灣作為獨立政治實體」,或甚至「沒有表態支持統一」者都可能被擴大解釋成臺獨份子,因為這些宣稱都暗示兩岸分裂的事實。於是我們就會遇見全臺灣都是臺獨份子,誠所謂「無臺不獨」(陳佳宏,2006)的詭異現象。假使我們站在中國政府的立場思考,臺獨份子就不再只是威權時期要推翻中華民國的「三合一敵人」,12而是所有不支持、反對兩岸統一的個人與團體。

005年3月14日中國的全國人大表決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在全國人大當中一直都有「台灣省代表團」的存在,號稱可以代表台灣人民。(來源:中國網)

不只是統獨之爭:受限的自由民主社會

許多藝人或企業「被表態」的現象,代表只要有個人或組織彰顯、暗示臺灣當局實際上(de facto)獨立於中國的事實,包括拿國旗、會見政要、甚至說最喜歡的國家是臺灣,還不需要等到法理上(de jure)宣稱,他/她就會自動被認定為臺獨份子。臺灣內部存在不同的統獨立場、主張,正好展現一個自由民主社會多元與包容的特質。社會中存在的政治分歧、爭議甚至衝突都屬常態,唯有在民主制度中讓正反方經過長期的互相理解、溝通與審議,才有辦法使社會朝向某種程度的共識前進。民主不完美,看似很亂又沒效率,卻也讓各方意見彼此在體制內有對話的空間。然而,中國因素恰好破壞了這個空間,因為它不允許統一之外的其它可能。不管當事人的立場是支持哪一種臺獨(早期、近期臺獨)、要不要維持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現狀,都無法改變自己有可能被貼標籤的事實。唯有強調自己主張兩岸統一、是中國人、中國是我的祖國,才是對岸的標準答案。其他是沒得討論的,中國說了算。「你不支持統一,你就是臺獨」這個意圖背後是中國運用政治的民族主義,和經濟的新自由主義來影響臺灣的統戰策略,13企圖壓縮國內討論兩岸未來的輿論空間。統獨之爭代表的,不只是臺灣與中國民族主義的交鋒,更是一個威權政府對一個自由民主社會的無差別攻擊。


參考文獻

Achen, Christopher H. and T.Y. Wang edit. 2017. The Taiwan Vo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王育德,2002,《台灣獨立的歷史波動》,臺北:衛城出版。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 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九卷,第二期,頁5-39。

吳介民、廖美,2015,「從統獨到中國因素:政治認同變動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台灣社會學》(29),頁89-132。

吳叡人,2016,《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臺北:衛城出版。

胡慧玲,2013,〈卷三:民主的浪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臺北:衛城出版。

陳佳宏,2006,《台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

註釋:

1.連勝文個人臉書。
2.陳佳宏,2006
3.族裔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認為特定族群(ethnic group)有共享的血緣、歷史、文化和語言等原生特質,應該組成單一族群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早期的台獨運動藉由臺灣四百年歷史、臺語、本土文化等,和國民黨官方的中國化政策形成強烈對比。兩者的作法都屬於族裔民族主義的範疇。
4.王育德,2002。
5.更多關於民主化的人物、事件,可以參考《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6.民進黨在1999年提出《臺灣前途決議文》首度承認中華民國。參見自由時報〈民進黨論述演變―台灣前途決議文扁執政論述根基〉。
7.吳叡人,2016。
8.Achen and Wang 2017;吳介民、廖美,2015。
9.吳乃德,2005。
10.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不主張原生的特質,反而強調公民德行、政治制度、價值等,作為政治共同體劃定邊界的依據。民主化之後,臺灣與中國的身份認同從原本的血緣、文化和語言的區分,變成自由民主、投票選舉和人權的價值取捨,就是公民民族主義的表現。
11.編者按:天然獨最早是在2014年7月,蔡英文在民進黨全代會上提出的概念,後來經由林濁水的專欄文章討論後,變成了一個廣被使用的名詞,用以指涉年輕人們自然而然就形成的統獨和認同意識。
12.威權時期所謂三合一敵人,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臺獨份子和黨外人士。
13.新自由主義延續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學理論,強調市場經濟、自由貿易的重要,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產、商業活動。新自由主義者一方面提倡國營企業私有化、政府去管制化、金融自由化、市場效率,另一方面反對社會福利、最低工資和政府支出等。中國政府希望臺灣解除市場的管制,讓該國企業的資本進入臺灣市場,透過「以商圍政」或「以經逼政」的方式左右臺灣經濟、迫使其在政治上讓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 你的臺獨不是你的臺獨:從85度C事件看臺獨定義的轉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