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泓
注意:本篇評論涉及大量劇透及結局揭露,敬請讀者自行斟酌。
自從八月下旬看完《引爆點》之後,我便陷入如何寫出此片評論的瓶頸。坦白說我對於此片是失望的,「製作認真且充滿誠意」自然是無法為片中多項重大缺陷開脫,我雖同意《娛樂重擊》刊登的影評以及PTT多篇負雷文中林林總總羅列出的吐嘈點(它們確實存在),但我不認同因此把它歸入爛片這個欄目,因為倘若照此方式拿著放大鏡來檢視每部電影,即便是枝裕和的作品都可依樣畫葫蘆進而吐嘈之。
亦即,我們喜歡一部電影或者厭惡一部電影,永遠是非常主觀甚至私人的事情。就好比當你對某人感覺盡失的時候,對方原先的優點也可能在瞬間成了惱人的缺點。這也成為我寫《引爆點》的難處。我無法喜歡此片,但又不至於討厭它,我甚至覺得它有些設計某個鏡頭打動了我,這有點接近當初《寒蟬效應》和《白米炸彈客》帶給我的複雜感受—它們確實不盡理想,但是放在「台灣議題電影」這個大前提和「台灣類型片」的脈絡發展底下,它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引爆點》上映後所遭致的批評,在於它與台灣觀眾對於類型的想像落差過大,而姚以緹飾演的金敏照檢察官一角的說服力盡失,正是關鍵中的關鍵。
《引爆點》上映後所遭致的批評,在於它與台灣觀眾對於類型的想像落差過大。(圖:闊世電影)
首先,《引爆點》很不幸誕生在《目擊者》問世一年之後,觀眾對於程偉豪的場面調度能力以及類型節奏精準掌控記憶猶新,不免期待莊景燊的首部作可以帶給觀眾更多驚喜。於是我們以為吳慷仁和姚以緹會像日劇裡頭的專業人士那般氣勢逼人執著查案,我們假想周群達和楊少文、藍葦華、朱陸豪、陳家逵的背後會被織出一張如同美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錯綜複雜的黑暗政經權力網絡,可惜電影在開頭設計一場煞有其事的自焚死諫之後,一旦進入正片,節奏便溫吞軟爛了下來,所有的調查、權謀、示威抗議、甚至戀愛,都呈現一種「有氣無力」的寫實感。
我其實不是很確定,這樣的有氣無力,究竟是莊景燊基於寫實的刻意為之,抑或是對於影像調度的無力掌控所導致。我們對於政治驚悚類型片的華麗調度、流暢節奏和犯罪奇觀懷抱著期待,認為它們是必要元素,其實是被好萊塢和日韓類型片長期制約,今天《引爆點》反其道而行,提出一種「有氣無力」的寫實感,未必是壞事,莊景燊如果處理得宜,仍有機會將台灣類型片帶到另外一個方向。可惜的是,劇本中對於檢警法醫描繪上的大量謬誤、角色行為舉止在邏輯合理性的缺乏,再加上沒有強烈風格的場面調度,讓觀眾耐性全失,即使電影在後半段(對台片來說)罕見地賜死了女主角金敏照,也沒能拉回觀眾的心。
金敏照以身殉道,是《引爆點》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場戲,不僅與漁民阿海自焚抗議的片頭遙相呼應,同時更傳達出一種既荒謬又充滿諷刺的視覺奇觀。離奇失蹤的檢察官、無法無天的資本家和政客、應變能力奇差的檢警單位、偶像崇拜不明究理的信眾,在這場驚世駭俗的「火之祭」中命運交錯,而且有別於阿海之死是各懷鬼胎利益角力之下的意外結果,如今金敏照非自願地遭人陷害而被火燒死,反倒以另種意義成全並圓滿了高雲縣眾人將阿海之死偽裝成死諫護鄉的意圖。 用假想的高雲縣寶港村的一樁疑似自焚案,層層剝開藏污納垢的黑暗台灣—我對於《引爆點》的期待,是它本有成為台版《衝擊效應》(Crash)的潛力。
金敏照以身殉道,是《引爆點》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場戲,不僅與漁民阿海自焚抗議的片頭遙相呼應,同時更傳達出一種既荒謬又充滿諷刺的視覺奇觀。(圖:闊世電影)
不可諱言,王莉雯的劇本確實拉出具有足夠高度的視野(這對台灣電影來說極其難得),可惜對於檢警法醫專業的細節刻劃實在遠遠超過了編劇的能力所及,於是乎片中每個角色的對白都像是由編劇親自配音:無論長官要求越權辦案的法醫尊重體制、環保縣長企圖勒索無良企業反因智商太低而被將了一軍、還是公民記者隨便丟個懶人包就讓壞人繩之以法,每一次的情節轉彎原來都只是為了把故事導向下一步的工具性安排,於是有些便宜行事,有些陳腔濫調,還有些則是草率得令人費解。
就算上述劇情疏漏都能被原諒,《引爆點》終究還是引爆不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反倒引爆不少怒火的主因在於,除了周建生法醫的淚水,戲裡戲外根本沒人在乎金敏照死了。飾演金敏照的姚以緹在本片的表現不算出色,但我不會怪罪於她,畢竟她去年在台日合拍的跨國電影《龍先生》中已經展現了A級演技,所以我願意相信她的實力足以勝任此角。但我無法苟同的是,《引爆點》中金敏照所說出的每一句話。因為金敏照從來不是一個真正的人,即使她被姚以緹扮演出來被具體化了,她依舊只是個毫無真實感的扁平角色,搞不好台八劇裡頭那些一肚子壞水的惡人都還比她像個人樣。
我們每天面對理也理不清的問題跟犯罪
我要怎麼想像在這個混亂的社會裡
去帶大我們的小孩
去想像有個安定美滿的家
這個念頭在我腦中愈來愈強烈
最後我決定……
上述這段話,出自金敏照與前未婚夫周建生的對話。當她鼓起勇氣告訴對方,當年自己不告而別的實情,是因為打掉兩人的孩子,理由乃是她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我好奇這樣一大段宛如背台詞的「外星語」出現的時後,戲院裡買帳這個說法的觀眾究竟有多少?
就算劇情疏漏都能被原諒,《引爆點》終究還是引爆不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圖:闊世電影)
金敏照是個傻瓜,是個秉性良善、相信世間還有正義的傻瓜,這樣的「人設」基本上在《引爆點》故事裡頭是可以成立的。問題出在,當你企圖將這個傻瓜比擬成像是摩西、佛陀那般「完人」的時候,你就要非常小心了。一個懷抱崇高使命感想要改變社會的傻瓜,因層層襲來的現實壓力而開始對世界失望,竟決意瞞著未婚夫將肚子裡的孩子拿掉,幾年以後她終於親口說出真相,此刻這個傻瓜口中應該說出什麼樣的話,才能讓她像個人,像個讓觀眾願意認同的人,然後這個傻瓜的死才會有悲劇性?
其實我不知道,但我很確定,不會是前面引述的對話。 一個說不出人話的傻瓜之死,不會成為殉道者,也無法散發出摧枯拉朽的情感張力。至於視覺構圖和其他技術層面的到位與否,則是更其次的事情了。
充滿誠意的創作初衷,幕前幕後堪稱一時之選的全力支援,《引爆點》理當具有成為偉大電影的一切要件,可惜目前在市場上以及從評論界所得到的反應,只能以「一次悲壯的嘗試」來形容之。
我知道《引爆點》還在院線戰鬥,但我寫這篇文章不是提油救火也不是要澆冷水看戲,它絕非一無是處,對我來說就是一支75分左右的片子,重點在於與原先期待有所差距。在惋惜之餘,我更期許不只是《引爆點》的創作者和監製團隊,所有台灣影人今後一定要意識到,如果你不是要追求個人藝術成就,而是想要說故事給所有台灣人聽,來自同溫層的肯定絕對不是真正的肯定,你的故事不只是你的故事,還必須成為其他人的故事,說出合乎邏輯情理的現實「人話」,才有可能創造共感,真正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