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地理眼》礦來了,污染來了,錢去哪了?:秘魯礦業的矛盾與衝突

祕魯擁有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除了產量高、還有蘊含量高的優點,時至今日,祕魯仍是全球出口礦產的重點國家,礦產仍佔秘魯對外貿易的最大宗。然而直到2008年以前,秘魯政府都沒有設立一個特別的環境部門負責處理生態議題,所有關於礦業執照的發放、促進礦業發展、規範其環境和社會影響、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均歸屬於能源和礦業部(MEM)負責,這明顯和環境的生態保育發生衝突。

王子嘉(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

1914年秘魯城市塞羅德帕斯科的礦工在美國人的總部領取薪水,此地距離首都利馬約300公里

故事的開端發生在秘魯安地斯山脈的高原上,農場主人的姪女,Elvira Flores,一如往常的進行農場的另一項工作-放牧羊群。

2013年9月8日,Flores開著車載著牲畜行駛在充滿塵土的小路上,穿越農場的碎石子草地徐徐地往溪流邊去。

當羊群心滿意足地補充完水之後,事情開始不對勁。

「在短時間內,羊群開始亂跳,不斷地用自己的蹄踢牠們的肚子,並把自己的頭撞向地板。」當時Flores十六歲,至今說起那段記憶仍然徬徨無助,「接著白色的泡沫開始從牠們的嘴巴和鼻子吐了出來。」一隻接著一隻,十八隻羊先後倒在地板上然後死去,這些現象全在短短的五分鐘內發生。

這二十年來,這樣的故事在安地斯山脈上層出不窮,這些靠著農業和畜牧維生的農民,不肯向為了開採礦產而出價買地的企業公司妥協,但開採礦產製造出來的廢水已經嚴重地汙染到當地人及牲畜的飲用水,造成人民和牲畜生病或死亡。

祕魯外匯出口貨物,以礦產為最多,占了58.36%,其次為石油與天然氣,占10.79%。(圖片來源:http://www.limaeasy.com/)

礦產對祕魯的重要性

祕魯擁有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除了產量高、還有蘊含量高的優點,16世在當時,銀礦的開採是主要的經濟活動,源源不絕的白銀為西班牙王國帶來豐厚的收入,然而到了18世紀,日趨減少的銀產量大大削減了王國的收入,使得王國逐漸衰微,祕魯獨立後經歷了多次社會動盪、財務危機的階段才慢慢走入經濟發展的時期。時至今日,祕魯仍是全球出口礦產的重點國家,礦產仍佔秘魯對外貿易的最大宗,黃金的產量更居世界總產量的第六位。

秘魯是世界第六大黃金生產國(資料來源:Metals Focus)

農業和礦業的衝突:土地有限

理論上來講,無論是礦業和農業皆可以是擺脫貧困的途徑。農業可以促進當地的農村發展(四分之三的世界貧困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民可以直接獲得維持生活的作物,也可以用它來投資於未來的生產,並支付其家庭的基本需求。相較於農業,礦業的發展比較間接,政府透過外匯取得收入和礦業公司繳納的稅收,進行社區發展計劃,建立學校,道路和進行其他投資。

不幸的是,兩者的發展在土地的取得上面即發生相容的衝突,礦業開採需要大規模的土地,明顯的和小規模的農業用地競爭;另外,礦業開採通常需要具備一定資金和技術才能向政府提出申請執照,因此合法的採礦權往往會落入跨國性企業或大企業的手中,他們握有談判的優勢和籌碼,利用各守威脅利誘的手段,迫使農民不得不以低價放棄自己傳統耕作的土地,甚至轉而投入礦業開採以維持生計。

淘金熱所帶來的環境影響:水資源的汙染

直到2008年以前,秘魯政府都沒有設立一個特別的環境部門負責處理生態議題,所有關於礦業執照的發放、促進礦業發展、規範其環境和社會影響、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均歸屬於能源和礦業部(MEM)負責,這明顯和環境的生態保育發生衝突。儘管秘魯簽署了國際勞工組織第169號公約,其中規定必須當地居民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在使用土地、授予公司採礦權或任何會侵害到當地原住民權利的項目前和他們進行協商,但政府卻從沒落實過。

礦業開採需要大量用水,脅迫到了那些不賣地、堅持傳統農耕放牧的農民,彼此互相爭奪水源使得農民走上街頭抗議,儘管礦業公司聲稱採礦生產只用了5%的水資源,但礦場大多都位於河流的上游甚至發源地,礦業開採時所用來清洗出黃金的洗劑都含有高度重金屬含量,沒有處理過就直接排放到河川已經直接嚴重侵害到當地民眾、牲畜和作物的健康,進一步的雨水把被重金屬土地上的汙染物質帶到下游、排放到河川的廢水也順著地勢流到下游,城市裡的居民在民生用水的過程中也間接飲用了遭受汙染的水。

2014年秘魯政府以破壞生態與汙染河川為由,下令禁止沒有採礦權的「非法採礦」,然而這些人大部分是來自安地斯山脈的非法移民,仰賴著礦業為生。圖為維生工具被警方破壞的婦人。(圖片來源:美聯社)

國際組織對祕魯礦業的投資

秘魯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案「康加礦產開採計畫」(Minas Conga),也是由美國最大金礦公司紐蒙特(Newmont)礦業和秘魯最大貴金屬布埃納文圖拉(Buenaventura)礦業公司在祕魯卡哈馬卡(Cajamarca)省境內的康加(Conga)地區共同開發的金礦開採案,投資金額約5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1500億元),紐蒙特擁有51.35%的股份、布埃納文圖拉則掌握了43.65%、剩下的5%則由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擁有,預計在十九年之內從兩個露天開採場開採出約一百多億噸的礦產,價值大約286億萬美元(2012年7月的價格)。

此計畫已經在2010年通過環評,但馬上就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居民仍認為該礦的開採將污染與減少水源並進行抗爭,抗議運動的領導人米爾頓·桑切斯(Milton Sánchez)說「他們拿走黃金並把我們的地區弄的血跡斑斑,他們把金飾掛在自己的耳朵、戴在脖子、套上手指讓自己看起來不錯,但虛榮心作祟下是我們的痛苦為代價,我們已經看到破壞的文化和環境,我們的家庭被撕裂。」政府為此聘請國際專家重新進行評估,導致在2011年年底暫停施工,祕魯總統烏馬拉(Ollanta Humala)表示這個計畫將會在進行多方考慮,以平息當地的抗議活動,目前預計延期到2018年。

2012年七月,秘魯居民抗議美資的康加礦產開採計畫(圖片來源:Terrorism Watch)

儘管只有5%的股份,世界銀行透過旗下國際金融公司對祕魯的投資增強了政府對礦業開發的立場。從1993年來,IFC陸續在亞納科查(Yanacocha)投資了2300萬美元興建礦場,六年之後擴張融資。諷刺的是世界銀行的目標是負責資助數百個政府和企業的項目:通過建立的運輸系統,發電廠,水壩,社會服務……它認為能打擊極端貧困並改善貧困人口的計畫。或許礦業開發提供了就業機會,但當地的環境污染卻是鐵錚錚的事實,那些被開發的村莊、聚落皆遭到無法挽回的破壞,獲利的卻是那些外國公司、銀行和遠在利馬首都的政府,利益從來不會回到當地人的手上,儘管生活在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土地上,卻是全祕魯最窮困的地方。

參考資料》

1. The Huffington Post

2.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3. PERU SUPPORT GROUP

4. Institutional challenges for mining and sustainability in Peru

5. Water and Mining Conflicts in Peru

6. BANKTRACK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理眼GeogDaily:礦來了,污染來了,錢去哪了?:秘魯礦業的矛盾與衝突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