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健保署懲罰病人生病?

◎ 梁金銅

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4月邀請全國19家醫院的外科部主管召開共識會議,針對原由健保給付的「手術費」,5月起要轉嫁病人負擔之議題進行討論。19位醫院外科部主管達成共識:「保障病人手術治療權益、不因手術方式差異,剝奪病人現有的『手術費給付』」。

病人因為選擇新醫療技術手術,就要負擔原由健保給付的「手術費」,除了對病人不公平之外,更是開全球醫學科技倒車。全球癌症治療包含分子生物學、標靶藥物、外科手術等,皆講求「精準治療」,這是評估一個國家醫療水準的指標。以直腸癌治療為例,過去若要保留肛門,腫瘤與肛門口須相距6~8公分以上才辦得到。拜新手術器械進步之賜,醫師可以看到骨盆的視覺死角,即使腫瘤離肛門口6~8公分以內,病人仍可擺脫做人工肛門的夢魘,且局部復發率少、治癒率及存活率高,明顯改善術後生活品質。

外科新技術與內科新藥研發不同,無法適用「雙盲研究double-blind」來定論。新藥研發在雙盲研究之下,解盲那一天揭露新藥的療效與否。反觀外科手術很少有經過隨機臨床性試驗,得到實證醫學的檢驗。比如說治療盲腸炎,能讓病人抽籤分成兩組:手術組或抗生素組嗎?病人罹患大腸癌,問醫生說「我要用什麼手術?」醫師回說「用抽籤決定」,病人會接受嗎?外科手術不可能拿病人當實驗品,統計學上,兩組病人若要達到5%~10%的差距,兩組都要收集上千人才能得到,這得花很長時間達成。

外科新技術可以用「數學反證法」來看手術成效,以機器手臂輔助內視鏡手術為例,其出血很少、病人安全性高,術後復元快,也未出現吻合處漏等狀況,且視覺死角都看得很清楚,切割過程每一層次都很精準,這些成效顯示手術品質很高,即使手術案例只做10、20個先驅性研究,高手術品質成果大家有目共睹,以我個人的看法,如此成效就可以直接當作結果。如同數學反證法,沒有人會相信手術品質很差但結果會好,反推回來,如果手術品質很好,而病人術後的結果比較好,任何高科技醫療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引進,這就是外科教科書發展出來的外科學證據。

從我做過幾千例的腹腔鏡手術來看,機器手臂輔助內視鏡手術在治療低位直腸癌有它的優勢,例如自律神經保留手術、性功能、膀胱功能或肛門保留等,能將腹腔內各種不同角度看得很清楚,或較困難的像淋巴腺廓清,它的穩定性很高,主刀醫師及團隊在手術過程也不會很辛苦。而傳統腹腔鏡手術因某些視覺角度限制,時間耗費很長,掌鏡者的手會顫抖,也會造成醫師關節受傷,對醫療團隊的體力負荷更是一大考驗。

健保署取消現有的「手術費給付」,就像在懲罰病人生病一樣,大家都有繳健保費,為何有些人要負擔手術費、有些人卻不用?站在病人的立場來看,並不公平。希望健保署能正視這個問題,維持現有的「手術費給付」,如果病人選擇用高科技醫療手術,醫材部分就自行負擔,但手術費部分政府則依照微創手術原有的給付。「保障病人手術治療權益、不因手術方式差異,剝奪病人現有的『手術費給付』」,如此對病人來說,才是合理且公平。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外科部副部長、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