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怎麼看災害潛勢圖?

◎ 潘國樑

絕大部分的國人都認為由稅金資助所產製的資料都應該公開。如果深進一層思考,這種看法未必正確。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國防機密就不能公開。

年前的美濃地震在台南市造成土壤液化,國人又掀起公布液化潛勢圖的呼聲。但是同樣一張潛勢圖,為什麼有些地方發生液化?有些地方卻絲毫無傷?此因地震強度及地振動的持續時間控制了液化與否的重要關鍵。所以不是公布資料後,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很多人喜歡拿美國就可以公開來做為我們也應該要公開的理由。其實美國公開的圖,其比例尺都很小,起碼都是幾十萬,甚至百萬分之一以下,那是無法套繪於私人土地上使用的。

我並不反對災害潛勢圖要公開,但是公開的方式及公開的對象要有所節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在那張圖裡面,災害預測的範圍,即界線不夠精準;二是災害發生的時間很難預測,甚至幾乎無法預測;三是非專業人士不容易解釋那張圖的意義,於是心理上會先產生疑惑,繼之發生恐慌;四是有心人會利用這張圖製造獲利的機會,結果引起市場的秩序大亂。

竊意認為資料應置於政府主管機關,私人如果要閱覽時,需委託專業人士(尤其是專業技師)申請借閱;且圖說不得複製、影印或照相,政府只給予證明,證實土地是否位於或跨越潛勢區,以及潛勢的大小。土地交易時,賣方需出示此張證明。而土地開發者則須依據規範的要求,進行詳細地質調查,以及地質可適性評估。經過這樣謹慎的程序,既可減少災害的發生,有可穩定市場的秩序。

至於政府可以公開的資料,其比例尺不得大於十萬分之一;這種粗比例的圖資很難作為私人土地評估使用。同時,國人一直希望政府能做好一切調查(包括詳細調查),人民即可據以引用。其實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政府沒有那麼多經費、人力及時間來做這一件事。政府只能做大區域的調查及評估,土地使用人需自行負責細部調查,舉世皆然。

(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