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需要品牌行銷

◎ 林瑞斌

經濟發展係國家進步的動力,也是國際排名的指標。臺灣是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經濟成長動能的提升,是國內的事務,也是國際的事務;「競爭力」的提升是首要事項,當全球各地市場開放的同時,競爭力不足時,只不過是望梅止渴而已。臺灣產業發展政策長期停留在代工及加工的層次,當大環境(如匯率、物價、工資、土地成本等等)變化時,產業由國內移至國外,再由甲國移至乙國或丙國等等,產業成長的歷程如同中國蒙古大草原的遊牧民族般的上演。近廿年來,雖有國內相關產業已有自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行銷,但欠缺國家發展策略的配合,成效有限。

「瑞士」係歐洲山地高原內陸國家,土地面積四萬一二八五平方公里,比臺灣大些,人口八百萬人(內需市場比臺灣小很多),有十二所公私立大學(臺灣超過一百六十所),二○一四年人均GDP高達八萬美元;是許多國際跨國集團總部的所在地,如雀巢國際、諾華、羅氏藥廠、ABB集團、瑞銀集團、瑞士信貸集團、利樂包等等,主要出口產品以專業化學品及藥品、醫療產品、精密儀器及鐘錶、機械及電子設備等等,並沒有發生產業大舉外移的情形。

再以「南韓」為例,人口約五一○○萬人,廿年前人均GDP比臺灣相對的低,而領導者掌握國家正確發展的方向,二○一五年人均GDP已達三萬美元(臺灣近二.三萬美元),南韓「現代」汽車集團及「三星」集團年營收額約佔全國GDP的四成,現代汽車集團二○一五年全球汽車銷售達八百萬輛(含小汽車、大客車、貨車等)。南韓也是全球第五大汽車生產國、造船業第二大國、輪胎業全球第三大、合成纖維及紡織業全球第四大、鋼鐵產量全球第六大。

從歐盟、美國、日本及瑞士、南韓(與臺灣相近)等國經濟發展及成長歷程來看,「品牌」是經濟發展的命脈,而「品牌」所形成的產業鏈,正是個別國家經濟成長的根本。近年來,臺灣的汽車產業、IT科技產業、機械產業、生物科技產業等,已具先進國家的技術水平,新政府領導人須看清楚,懷抱企圖心,結合產官學整體力量,使強勢代表臺灣的「品牌」相關產品,大量的行銷全球。

(作者為機電產業資深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