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面對台灣慢性病

◎ 蘇冠賓

雖然很期待政黨再度輪替,但同時認為台灣對一些根深柢固的問題,就算是綠色完全執政,也不用對於立即改善這些狀況過度樂觀,畢竟抗拒改變,不分藍綠,這是人的通性。不過,國民黨下台,「病灶」先割除,停止「病情」退步,再來就期盼天佑台灣,能給我們一位「良醫」。

一、「病灶嚴重」:民意代表大多數都是以「民粹」、「選票」為考慮,而且和行政官員的關係多為「對立」而非「良性監督」,再加上民意代表長年對內閣的不尊重,導致人才大多不願挺身而出為人民服務,就算有一些真正的人才出來為國家做事,也都充滿無力感。

二、「體質太弱」:政府官員、公務員遠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在司法、教育、醫療、食安、經濟、能源、居住、旅遊觀光…等國家重要問題上,政府官員保守、退步、死守過時法令、不願(能)鬆綁,不斷阻擋國際社會和國內民間的進步。

三、「營養不良」,人才流失:根據歐洲商會研究,台灣對人才吸引力在亞太七國墊底,台灣制度排他性極高,相當排擠外籍人才來台工作。而更雪上加霜的是,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二○二一年國際人才報告,台灣工資低落、薪資制度僵化落伍,人才外流將成為世界第一。

四、只相信「傳統治療」:「排外」、「沒有國際觀」、「恐中」造成了嚴重的「鴕鳥心態」,沒有人要面對「開放」所產生的困難和挑戰。

四、五年級,過去處在威權恐懼的年代,現在處在漸漸平穩的生活,老化、顧慮太多、再加上一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病狀,大多對國民黨造成的這些傷害不是隱忍下來、就是為之合理化,遠遠不如年輕人勇於衝撞不合理的體制,「洪仲丘白衫軍運動」、「太陽花學運」、「反課綱」,讓我們慶幸台灣年輕人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沒有沉默。

然而,台灣其他根深柢固的長遠問題,例如教育、醫療、食安、環保、經濟產業發展、吸引人才、國際、外交、兩岸等複雜的問題,就不像大是大非的問題,可以靠年輕人的熱血去衝撞,就好像治療一個多種疾病的慢性嚴重病人,如果只是「頭痛醫頭」,大概會加速死亡。想要從根本治療,就要在「作用和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神經及認知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