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小野/幸好,我們還有電影

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我跟著電影「KANO」的大隊人馬,搭著莒光號去嘉義,說是要重現嘉農勝利凱旋回家鄉的路線,還要在嘉義遊行,然後晚上在棒球場舉行露天首映會。

就在出發的前一天,魏德聖導演也趕來參加一場由我策劃的,在誠品戲院即將要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傳承X創新」台灣電影的影展記者會,忙著推動公民運動的柯一正和戴立忍導演也都來相挺。台灣電影人真的很忙,忙著寫劇本找資金,忙著拍片,還要忙著情義相挺,更不忘記將自己推到最前線,號召公民運動。

對土地的依戀

當去年年底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票房近新台幣兩億時,我和幾個朋友聊起這個現象,有人說,這可能和近幾年興起的公民運動有關,有人說,這反映了台灣人並沒有集體冷漠和沉淪,台灣人對自己所賴以生存的土地存在著強大的焦慮,這些焦慮源自於對土地的依戀和關愛,因為我們退無死所。這也是台灣的紀錄片竟然能在院線存活的奇蹟,因為台灣近幾年的紀錄片,都紀錄著發生在這個時空的動人故事,鼓舞著充滿挫敗感的台灣人。

不過這並不表示台灣的電影工業已經復活了,因為至今尚未有像過去年產兩百部國片,有兩條國片院線穩定放映的狀態,當然有不少國片在這一波波的投入市場中票房慘賠的。有朋友甚至開玩笑說,台灣電影沒有行銷,只剩直銷,像包場,像朋友們互相支持大量預購電影票等。但是,也就是在如此艱困的市場環境中,還能有許多充滿理想性的導演,沒有放棄挫敗的痛苦,堅持下去,才更令人感佩。有個日本製片來台灣尋找資金,她說日本的電影界已經不可能有另類電影的可能了。她很羨慕台灣的電影人。

和運動互相鼓舞

今年正在上片的,或正要上片的,或正在拍攝的,籌備中的台灣電影,果然有一種和公民運動互相鼓舞的情勢。有的呈現台灣過去某段被人遺忘的歷史,例如「大稻埕」和「KANO」,有的呈現台灣社會的重大議題,例如「白米炸彈客」和描寫莫拉克風災的「山豬溫泉」,還有不只一部以台東為背景,間接或直接碰觸到美麗灣現場的電影。台灣電影需要嘗試各種不同的類型,也不能不顧到娛樂和市場。但是當公民運動和這一類台灣電影的方向一致時,那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氣,這類型的電影就能被觀眾接受而繼續生存下來。

幸好,我們還有電影。我們可以用電影重返台灣歷史的現場,重新激發對歷史真相的探索、反省和追憶。讓失憶的台灣人找回自己的身分和國族認同。幸好,我們還有電影,我們可以用電影紀錄或重現曾經或正發生在我們社會每個角落赤裸裸、血淋淋的不公不義,不會隨著無情的時間而被漠視。幸好,我們還有電影,我們可以用電影抵抗人們對歷史的遺忘和對社會的冷漠。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