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理性」談納莉與核電

◎ 洪增陽

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二○○一年讓台北捷運一次掛點的納莉颱風好了!

當時,根據經濟部降雨模型推估,納莉颱風的降雨量是四百年才會有一次的機率,遠遠超過捷運等各項重大工程所訂的兩百年防洪保護標準。這個「兩百年」,就是人類「理性」算計下的結果。但「四百年」,卻在捷運營運不到幾年之間提前報到!

再譬如說,「理性」認為海嘯不會超過多少公尺、「理性」認為地震不會超過幾級、「理性」認為逃命半徑「大約」幾公里就好,然後「理性」的認為沒有土石流、「理性」的認為沒有飛機會撞上等等,當人類一再低估自己製造的風險,機率再低也會像樂透一樣照常製造出許多億萬富翁,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對於核電廠的評估,政府所想的不外乎「有多麼安全」。試問,若是安全,還需要特地為核電廠訂製疏散計畫嗎?顯然核能潛在一種可以給人類致命一擊的風險。風險或許不在核電技術或能力上,但肯定建立在「超乎人類理性」上。

被「超乎預期」的洪水灌爆的台北捷運,抽乾再修就好,影響大台北人口三個月。但是,核電廠出事的影響,卻是以萬年為單位,光是想到核一核二撤離半徑內的數百萬居民怎麼撤,就相當頭大,萬一變成回不去的死城,台灣南部哪來這麼多的房屋可提供安置?光是大台北房地產的損失,核四停止商轉的幾千億損失就不算什麼了!這麼簡單的算術問題,政府居然還在拚命計算什麼是「停建損失」?

(作者為醫院藥師,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