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哭泣的底片

■陳儒修

行政院謝院長日前在電影《龍眼粥》院長首映會上宣布,將投資二百億元於文化創意與數位內容相關產業。然而,我們開發這些具有前瞻性產業的基礎在哪裡?

日前因公務之便,獲邀參觀國家電影資料館位於台北縣樹林工業區的片庫,也就是電資館存放底片、拷貝、海報、劇照、劇本等電影史料的地方。

那天氣候很炎熱,進到片庫,溫度驟降至十八度,若進入貯藏硝酸鹽底片的「酸片室」,則是會凍死人的四度。

然而,這裡不會讓人覺得涼爽輕鬆,整個片庫有如停屍間,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酸味,刺激眼睛鼻子,令人想流淚;刺激到心裡,令人心酸。

因為這裡存放的是台灣最珍貴的電影文化資產。

礙於經費不足,又沒有自己的空間,電資館只能在工業區的大樓尋覓貯藏空間,存放規格與條件不僅不合標準,而且還有一個隱憂:萬一不慎發生火災,台灣電影的過去瞬間化為灰燼!

再看看這些電影底片拷貝的存放方式,可以感覺他們在哭泣,他們被堆放在架子上,幾十列的架子堆得滿滿的。然而,沒有清楚的編目,片盒上貼的資料卡片還是用手寫的,沒有用條碼登錄,沒有電腦檢索系統。說得嚴重一點,這些影片在等死!

海報劇照劇本等圖文資料更慘,有的直接堆在地上,有的封箱,仍舊沒有清楚編目,幸運一點的海報被翻拍為幻燈片。問題是,這些資料都沒有做數位登錄與典藏。

片庫的經營管理不善,同時反映電資館的整體運作問題。我們感嘆的是,電資館空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寶藏,卻不知道如何再利用與活化這些獨家資源。

我們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數位化圖文資料,這些文化資產才有再利用的價值。其次,過去幾年電資館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就是搶救國台語老片,而且數量頗可觀,現在是展示成果的時候了。該如何進行行銷宣傳,或跟企業界、媒體等結盟造勢,也是亟需研發的方向。

換個說法,如果電影資料館是一間公司的話,目前它的市場能見度幾近於零。電資館每年接受委辦的業務佔了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但是它並沒有藉機會在這些活動中,不管是國際動畫影展、輔導金短片與紀錄片徵選、金穗獎等,凸顯電資館在這些影像活動中扮演的角色。電資館如此隱形地存在於台灣社會中,是否代表這塊土地對於電影資產的保護與推廣的成效,就等於零?

電影資料館應該是台灣電影的「故宮博物院」,近幾年我們看到故宮博物院很成功地運用網路科技與媒體效應,建構一個年輕活化的形象。見賢思齊,電影資料館在自我形象包裝與推廣上,應該是當務之急!

懇請謝院長:要開發數位內容產業,請先搶救台灣電影史料!(作者為國家電影資料館董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