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汽車產業 百年良機

■ 邱文福

以色列前天(十一日)宣稱,與美國合作推出「全電動車」。這款新型的全電動汽車,時速可達一百四十公里,每次充電可行駛一百五十至兩百公里,將來電池替換站建立後,一個小時可服務三十輛汽車。

這則新聞讓筆者想起上月底落幕的北京車展。除了因為中國汽車市場的成長而成為與法蘭克福、東京車展媲美的指標車展之一,若干中國自主品牌車廠也推出所謂「節能車」或甚至宣稱「電動車」,其中以奇瑞、比亞迪聲勢最大。

相較之下,幾乎完全相同時段在台北南港世貿新館的電動車相關展覽,從官方的經濟部到能源局乃至汽車業界,卻是一片冷清;再對照車市在今年前四個月又持續下滑的新聞,令人扼腕。

事實上,環視汽車工業發展史,百年多來,從來沒有一次因為出現電池革命,加上石油價格暴漲,於是有著像現在這麼有利於台灣車界跳出傳統窠臼,創新產業革命的機會。

其一是,拜電腦運算能力的發達,過去最困難、最需要投入龐大資金的研發領域,得以大幅降低。

第二,台灣過去十幾二十年「摸著石頭過河」企圖自主開發的引擎技術,除了證明不切實際外,也算學了一課。

第三,中國大陸手機電池廠「比亞迪」膽敢跳入汽車市場,宣稱進入「新汽車」科技,二○○六搞鋰電池車爆炸;二○○七繼而推出鋰鐵電池車,驚艷世人。但該集團汽車渠道的經營概念的外行與經營能力的低下,卻讓人無法置信。

事實上,這項鋰鐵電池科技以及美國Telsa Motor宣稱正式投產的電動車馬達,還是台灣廠商供應的。這表示台灣已經擁有最具優勢的全電動車科技基礎,包括鋰鐵電池科技基礎。在傲人的電腦科技實力上,將是有史以來,讓台灣進入「新汽車」紀元的重要良機。

但是,當中國科技部新任部長萬鋼一邊呼籲進入「新汽車」,一邊迅速推出各類獎勵措施與辦法之際,台灣官方與業界至今依然寂靜無聲,讓真正掌握相關電池技術的專家憂心不已。

台灣向來欠缺整車開發整合的能力,少數涉入者則多顯出高人一等的自傲, 一如中國浙江吉利集團創辦人低估汽車產業深度與高度般,這是另一種令人憂心的心態。面對裕隆集團念念不忘朝向自創品牌,並在浙江蕭山即將啟動新計畫,我們要對新政府提出的呼籲是:創新觀念,為台灣找出路,結合民間力量,協助汽車產業走出康莊大道。 (作者為汽車產業資深高級培訓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