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論蕭馬經濟外行

■ 林濁水

蕭萬長要把高雄港建設成亞太海運中心,雖然迄今有台北主流經濟學家鼎力支持,但產業升級致大體積的低階商品外移殆盡後,如何維持貨櫃裝卸量的成長?而中國成為「製造工廠」後,為什麼非把貨運回來高雄中轉不可?我幾年來一再質疑說,「除非蕭萬長和北京談妥中國不擴建深水港」。這問題,蕭萬長終於在他《治國》這本新書中回答了。答案很令人驚奇,他說,「老實說,如果那時做成的話…包括上海洋山港會不會建都成問題,或建成後,有沒有生意都成問題。」

真相是:中國近年來各地政府有錢了後,各項公共建設手筆之大,簡直瘋狂,單單是各鄉鎮政府蓋廳舍誇張得像白宮,「港口擴建成了狂潮」當然就更不在話下。

由於製造業大幅成長,港口設施不夠用,中國這股港口擴建狂潮在二○○二年便開始了,南京以下約三百公里長江沿岸,建成或在建的萬噸級碼頭有一百一十個,最密集的江陽以下四十多公里處,平均每公里有一個碼頭,結果「大家吃不飽」,二○○五年,中央只好訂港口法,管制建港的審批。

長三角如此,珠三角、渤海灣全都如此:香港已是良港,九○年代深圳硬是再蓋深水港;同樣扡,遼東半島附近已有大連、秦皇島、青島、天津等良港,卻又要再蓋規模和香港、深圳別苗頭的營口港。

而因為各地方政府都不願讓自己港口輸人,像上海寧波就搶貨搶得很兇,中國大陸自家人都爭得火熱,那有配合馬蕭的一廂情願,不蓋洋山,把上海貨送給高雄?至於蕭所謂「有沒有那麼多生意都值得懷疑」,且看深圳港建好後,香港吞吐量成長率甚至落在高雄之後,今年,香港更已經鐵定被上海追過,和高雄大可互相難兄難弟一番了!

海運外,馬蕭還主張東北亞、東南亞航空的「黃金雙航圈」,問題是貨在中國,高雄貨櫃吞吐量就難上升,現在坐飛機的也以到中國城市為主,進出東北亞、東南亞為什麼一定要到台灣來繞一圈?

馬英九說台灣「位置好到不行」,這沒問題,只是幾何位置再好,總比不過有腹地。香港深圳有珠三角腹地,上海有華東、華中、整個長江流域;何況上海除了也位於東北亞、東南亞的中心點,還多了海陸介面的位置,何嘗輸台灣。

可以說蕭馬對台灣的利基漫無理解,只蒙著眼,不顧現實,妄想學香港把發展軸心建立在運用中國的因素上,策略荒誕,幸而二○○○年下台,才給了台灣尋求新政策的空間。然而蕭馬不死心,死抱著不通的舊夢想,想要主導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真是阿彌陀佛!

(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