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登山可不是觀光旅遊

◎ 蔡日興

有些山友看到新聞說十五歲少年一個人,只帶些衣服和五包泡麵就說要去爬「能高︱安東軍」一條有些山友會走上七天的路線,覺得很誇張。但我一點都笑不出來,這不就是國人心中常把「登山」跟「觀光旅遊」畫上等號的典型案例?

先前,宜蘭礁溪的消防隊出面抱怨,疫情期間國旅大爆炸,有些惡質旅遊業者炒作「抹茶山」,走不動的客人就叫他們自己打電話叫救護車。這不正是「登山旅遊化」的操作?但是惡質業者大搞「成本外部化」,錢他們自己賺,風險卻丟給消防單位去承擔。

國旅外溢到登山的亂象又豈止於此,更早之前,有業者在停駛的眠月線鐵道用帳篷直接佔地為王,攬客搞到同業互咬,爆料說其中一方在枕木上面生火,最後才驚動林管處取締。

看到國旅大爆炸的商機,國人又普遍認為當語言可通,就只需自由行,於是業者就轉而炒作登山這類先前國人較少碰的題材。但登山跟觀光旅遊不一樣,走不動了不能兩手一攤,說要坐計程車回飯店!就算只是健行等級的路線,一樣是有安全風險的,而其中少數惡質業者就把安全和環境成本,全都外部化,丟給國家來吸收。

我們的國旅是沒有帶隊資格限制的,主要只有旅遊品質保證的規範,也必須要有攬客、住宿、交通、餐飲的要素,觀光局才願意管理。而國內的登山活動,因為住宿不是符合安全標準的旅館,餐飲是野戰廚房不符合食安標準,觀光局就躲起來說,這不是主管業務。

但是觀光局不管的結果,卻是旅遊業者把它當成新天地來操作。而旅遊品質保證不管了,住宿和食安不管了,這樣卻還當成觀光旅遊在操作?大家也跟著有樣學樣,把登山當成觀光自由行,背個包包帶了衣服和泡麵就出門,山區當成都會區隨便逛,但這樣繼續演變下去還得了?

我們的登山教育,是否淪為大拜拜式的高山畢業旅行,確實值得探討。怎麼讓國人能更理解山上的環境與風險,不要帶著觀光旅遊的輕忽心態去面對,才是長遠待解的重大問題。同時,也不能忽略制度面,特別是觀光局何時才願意面對「登山旅遊化」的操作?政府是該要好好檢討法規和管理漏洞了!

(作者是工程師、山谷登山會發起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