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威爾斯準媽媽的母語扎根

◎ 向盛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99年提出倡議,自隔年起將每年的2月21日訂為「世界母語日」。對照國內這段時間,從2001年成立全球唯一的中央級客家事務專責主管機構行政院客委會、教育部將客語等本土語言納入9年一貫課程、2003年客家電視台開播、2010年立法院通過《客家基本法》、2019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經由總統頒布施行,再加上中央大學、聯合大學、交通大學等重要學府接續成立客家學院,邁入21世紀開始推動「世界母語日」這20年,正好也是台灣客家語言發展最蓬勃的20年。

筆者自17年前加入客家電視台,因為工作的關係,分別曾前往英國的威爾斯、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和挪威等地,採訪當地對於族群語言的保存與復振。今天(0221)藉「世界母語日」的機會,提供幾點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的經驗。

在國內我們很常聽到母語要「扎根」,比方說有幼兒園實施沉浸式(Immersion)客語教學,讓學齡前的兒童,從「小」開始學母語。聽起來順理成章,直到我聽到威爾斯語言局官員的回答後,我才驚覺,人家那種從「小」,似乎更稱得上真正的「扎根」。

「母語」望文生義就是「媽媽的話」,威爾斯的作法便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們直接鎖定醫院和婦產科診所的準媽媽們。因為你可以想見,當母親第一次和她的嬰兒說話時,她對這個嬰兒未來要使用什麼語言,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威爾斯,如果妳懷孕的話,政府會提供妳許多服務,像是一些衛教資訊之類的內容,並彙整成一個類似台灣「媽媽手冊」的Parental Kit。威爾斯語言局會主動去婦產科做簡報,問那些準父母有沒有想過跟你的小孩說威爾語。

這個Parental Kit還會根據你的所在區域,詳細標出你家附近有哪些褓姆會說威爾斯語?有哪些威爾斯語的幼兒園、學校?並且提供學界的調查資料,清楚的告訴你,在過去的統計中,從小學雙語(威爾斯語+英語)的學生,他在國小畢業和日後重大的升學考試中,和只用單語的學生相較,成績差異有多少。

威爾斯語言局之所以敢這麼做,當然是先掌握了雙語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較佳這個「既成事實」,讓父母盡早知道在威爾斯學母語,不僅不會影響小孩其他層面的學習,甚至還比不學母語的學生表現更佳。再以此作為鉤子,說服準父母們,讓孩子一出生就加入學習威爾斯語的行列。

除了母語真正的「扎根」,這十幾年來走訪這麼多歐洲不同族群語言的國家,另一個讓我感觸很深之處,在於他們對於語言的態度。在歐洲,學語言是加法,多學一種語言就能讓你增加一種理解這個世界的角度,而非因此占用了你原本的腦容量或是語言學習區的記憶體。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國內很常聽到家長說,學英語、華語都來不及了,哪還有能力、有時間學母語。這樣的說法無疑是自我設限(或至少限制你的孩子),把語言學習想成在有限空間內堆積木,一種總量已定且相互排擠的錯誤觀念。

拿我之前前往北歐採訪薩米人的經驗。訪問的對象共有三個國籍,分別是挪威、瑞典跟芬蘭。受訪者從5歲的幼兒園學生到75歲的耆老,男女老少都有。他們受訪時有一個共同點:都能用流利的英語和我對談。

這些人至少都會說三種語言,分別是薩米語、所在國的官方語言(挪威語、瑞典語或芬蘭語)以及英語。對歐洲人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你在家裡說母語、在社會上說國家語言、遇到這兩種人以外的對象說國際共通語言英語,這是生存的基本能力。從這樣的例子再一次提醒我們,把多學一種語言當成多一種負擔的觀念不僅不正確,也恐陷台灣的母語教育於不義。

台灣有450萬的客家人,雖然遠不及中國號稱的六千萬,但從政府機關、典章法律、傳播媒體到教研機構,我們對於客語及客家文化的重視,不僅在建置上大幅領先對岸,也絕對有實力當世界的領頭羊。期待鄉親從自身的觀念革新做起,讓客家語言的推廣及文化的保存作為,能成為我國向外展現軟實力的關鍵動能之一。

(作者為客家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