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週報》找AI當舞監 舞者表情就能一把抓?

「AI舞監」利用找出瑕疵晶片的技術,讓AI學習判讀舞者動作,精準的自動加入音效或驅動裝置。(記者何宗翰攝)

採訪、攝影◎記者何宗翰

黃翊以「靈魂的標本」提案獲選「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記者何宗翰攝)

黃翊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編舞家,他冒著受傷的風險,自己編寫程式和機器人庫卡共舞;他為作品《長路》訂做了一個旋轉舞台,要求數位變速、無限制定位點。他有藝術家的創意和想像力,以及科學家的精準和執行力,如果可以,他甚至希望控制每個舞者臉上的表情。

「我的作品常使用大量的科技元素,所以雖然我營運的是一個舞團,但可能更像一間科技公司,為研發新技術,去年底在台北關渡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黃翊說:「對我來說,技術上的創新與突破,和藝術上的追求同樣重要。」

因此當黃翊以「靈魂的標本」提案在去年獲選進「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名正言順的打開實驗室的大門,原本期待聽到「藝術語言」的科學博士們都吃了一驚,跟黃翊居然能用工程語言溝通!

黃翊首先發現了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研發的「AI導播系統」技術,他說,「在製作《地平面以下》時,有把舞者真實的影子和投影的影子疊合起來的特殊效果,為了讓舞者不需要看身後影子就能精準定位,在舞台中央擺放了一台高解析度的攝影機,擷取從觀眾的角度看到的舞台畫面,隨著舞者的動作運鏡、對焦,投到舞台邊的螢幕讓舞者監看,概念跟這個導播系統很像。」

當時《地平面以下》的表演流程都是固定的,預先程式化就好,並不需要做AI判讀,所以沒有導入AI系統進去,黃翊說,「AI導播系統」是可以在拍攝演講時自動切換講者和提問的觀眾,如果加上光學鏡頭的控制、偵測麥克風的定位,未來就會有全自動化的機器人攝影棚。

這個構想也可以運用在AI的深度學習上,黃翊說,餵給AI的資料量要很大,才能讓它自己學習,資料品質也很重要,像一個舞台12米到14米寬、6米到9米深,要讓AI偵測、學習舞台上所有發生的事,要學非常久,甚至無效,所以當機器人攝影師有精準的對焦和運鏡的時候,餵的資料越好,學習效益就越高。

要給多少資料 AI才能打造靈魂?

「多少的資料?多少的行為?能夠創造一個靈魂。」黃翊的主計畫「靈魂的標本」來自這個提問,希望藉由留存容貌、行為、對話,將對他人的記憶保存下來,黃翊說,「我們仍然難以定義靈魂是什麼樣的存在?目前最簡單、可以量化及記錄的方式,就是先以記憶為單位。」

他認為,聲音具備某種獨特的感性特質,像對親人的聲音就具有明顯的情感連結。遺憾也是黃翊作品中常見的命題,他說,「我已經記錄父母和我的對話很多年,對我來說很重要,不希望忘記他們的聲音。」

「3D掃描、列印就是這個世代的攝影術,而承載靈魂的殼,就是身體。」黃翊運用3D列印實驗室的技術,以高達0.05公釐的解析度,掃描人的外型,並透過3D列印,刻意以破碎的形式呈現身體部位,「像破碎的蛋殼,裡面中空的地方,裝的就是靈魂,一片片放回原本的位置,就是美麗的雕塑品」。

「AI舞監」則是從《長路》延伸出來的子計畫,黃翊說,當旋轉舞台高速運轉時,人類的舞監無法將定位的誤差值控制在正負10度以內,失敗率是百分之百,只好寫程式來控制,讓他有進一步發展AI舞監的想法。

和AI團隊合作,利用找出瑕疵晶片的技術,讓AI學習判讀舞者動作,精準的自動加入音效或驅動裝置。研發過程中,因為舞台光線不足,必須開發新硬體與技術達到需求,而意外的發現,AI舞監未來也能應用在捷運的巡軌工作,協助工程人員在黑暗中辨識軌道螺絲是否鬆脫。

黃翊的夢想與追求,等待著觀眾的共鳴。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