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物理怎麼教?

■ 簡麗賢

日前到美國鳳凰城及洛杉磯參與奈米科技教育交流活動,有一些心得與國內教育人員分享。

美國的科學教育強調動眼觀察、動手實做、動腦思考、與人合作及勇於發表。教師對於一項科學主題,常使用模型、圖片或分組實驗進行教學,透過分組討論探討最基本的科學原理,例如滲透實驗、表面張力概念、奈米科學的蓮花效應等,教師不會立即提出理論來說明,而強調學生觀察後提出自己的想法,訓練學生能勇敢提出看法。對於科學概念的形成,不強調「繁枝容易紛紛落」的速成,而重視「嫩蕊商量細細開」的自然生發,這是學習科學必要的過程。

當我在課堂上觀察美國學生兩人或三人一組實地做實驗,用心地在白板上寫下自己的觀察與結論,然後有時靦腆有時卻又大方地在講台上分享想法時,我的心中充滿感動。

在美國,中學教師擁有較大的教學自主空間,重要原因是不必侷限於統一的期中考試,教師可以自主安排實驗與評量,對於學習主題單元成效而言,較能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動手做實驗。反觀國內中學教育,因國情與文化不同,因此對於教師的教學自主束縛較大。

另外,筆者同事前往法國巴黎的中學參訪,也是感觸良多。法國政府規定實驗室內的學生人數每次不得超過二十四人,學生兩人一組,扎扎實實做實驗,老師仔仔細細檢查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學生每週都上物理或化學實驗課,畢業後參加大學的工程科系入學考,主要是考實驗實作能力。可以說,法國中學生只有落實實驗能力的培養,畢業後才能考取大學各類工程科系,也能提升大學以後畢業成為工程師的就業率。

而我國國內目前大一學生,一般現象是因剛脫離升學考試的深淵,因此對於課業未必盡力盡心。等到大四,就忙著花錢補習,買別人整理好的大學課程講義,寫一堆紙筆測驗的考古題,準備考研究所。研究所的老師可能喟嘆現在部分研究生缺乏獨立實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如果學生在二十二歲前,所接受的教育環境中沒有提供良好的實驗訓練課程與嚴謹的實驗能力,那麼要在往後變為會做實驗研究的人,難度可能較高。

目前各學科正進行九八課綱教學內容修訂,筆者期待給教師能擁有最大的彈性,落實科學實驗教學,並依據各校的特色與資源,發揮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學校最佳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善教」、學生「善學」。(作者為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