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被鎖起來的吳郭魚

◎ 郭建賢

台灣鯛的起始,是1946年由吳振輝與郭啟章兩位前輩,從新加坡帶了13尾莫三比克種吳郭魚開始的。中間經過多次引種與改良,奠定台灣鯛在台灣的養殖地位。

1950年代台灣的民生物資缺乏,經濟活動不振。臺灣省農林廳水產試驗所(現今隸屬農業委員會,簡稱水試所)在雲林縣與新竹縣成功地完成吳郭魚稻田養殖試驗。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現今的農委會)協助下,由臺灣省農林廳的漁業管理處(現在的農委會漁業署)與水試所,於民國四十一年起合作進行為期兩年大規模的吳郭魚稻田養殖推廣。在全台16縣市中,1952年吳郭魚稻田養殖面積是3,438公頃,1953年增加到8,400公頃。每公頃稻田放養八千尾吳郭魚魚苗,所需魚苗由政府免費配給。四十一年由水試所配發二千一百多萬尾的魚苗,四十二年水試所提供一千多萬尾魚苗。這項吳郭魚養殖推廣計畫,是臺灣水產養殖發展的創舉,結合了漁政單位與試驗所、鄉鎮公所、民間繁殖場與農民的力量。雖然結果未如預期好,但吳郭魚養殖的產量在短短兩年中,由不顯著躍升到六千多公噸,僅次於鹹水虱目魚養殖。吳郭魚成為臺灣的傳統養殖魚種,也成為當時主要消費魚種。

但由於莫三比克吳郭魚不耐低溫,雌魚早熟且繁殖力強,魚池中很快就充滿小吳郭魚。在傳統的間捕下,魚體漸趨小型化,養殖漁民開始關心魚苗的品質,以及如何生產體型較大的吳郭魚。為了突破吳郭魚發展的障礙,水試所由不同的國家引進不同的吳郭魚品種,進行育種改良。首先,由南非引進耐寒的吉利吳郭魚、由日本引進大體型又耐低溫的尼羅吳郭魚、由以色列及哥斯達黎加引進可進行單性養殖的歐利亞與賀諾魯吳郭魚、由南非引進黑邊吳郭魚、由沙烏地阿拉伯引進耐高鹽度的史比魯拉吳郭魚及泰國的基因雄魚,不同吳郭魚種的引進有其育種上不同的目的。雖然有些育種結果不如預期,但臺灣吳郭魚的育種研究確實有相當好的成果。例如「福壽魚」的產生、單雄性子代的培育與紅色吳郭魚的改良。育種改良除了給予吳郭魚一個全新的面貌外,單雄性養殖技術與飼料的開發,使集約式的吳郭魚養殖得以發展,並使產量大幅提升。

看到這裡不由得覺得水試所好偉大,不斷的為吳郭魚育種盡心盡力無私奉獻。但1995年水試所成立種源中心後,一切的作為開始改變。由於主事者的觀念錯誤,將種魚鎖入種源庫中,民間與學界拿不到水試所辛苦保留的種源,研發成果要被動消極的等待少數廠商、生技公司來技轉(因為政府的KPI以及研究機關及研究人員可獲取技轉金40%的獎勵金),民間傳統種苗業者很難再得到水試所的資源。這幾年民間業者的雜交品種,由於種源管理不當,已經有品系混雜、基因滲入、遺傳弱化的情形發生。台灣的品種已經大不如國外的GIFT品系。民間台灣鯛繁殖場現在要的其實是原種,因為育種後流失許多性狀,要找到原種提純復狀,但民間已無當初的原品系。這時種原庫的價值就出來了,但鎖在水試所裡就沒有價值。

水試所近年來號稱經多年研發育出成長較現有吳郭魚快30%的吳郭改良新品種以及「超雄性台灣鯛」育成之魚苗,然而這些拿人民辛苦納稅錢研發出來的品種和技術,卻無緣與台灣種苗業者及養殖戶見面,失去以往水試所所肩負的使命。

種源庫不是博物館將物種留在館中當館藏卻毫無利用,種原庫的目的除了保留引進的原種外,還必須建立各項遺傳與性狀特徵的資料庫供產、官、學、研等單位參考與應用,尤其是現在發生這樣嚴重的疫情時,水試所更應擬定因應策略,以種原庫的優勢建立抗病品系,而不是要漁民改養其他魚種。當全世界都在關注這隻魚的經濟價值時,我們卻要放棄這隻魚,這種思維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作者為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