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鏗鏘集》國家迷惘

◎李敏勇

所謂的藍綠政爭,源於二○○○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中國國民黨以執政黨在國會未過半進行杯葛,媒體以色彩政治概括民主發展不全症候的一種描述。迄今十多年,已經歷三次政黨輪替,似成未解的沉疴,也污染了顏色政治。

其實,這是台灣兩種國家認同的衝突。中國國民黨以「中華民國」是中國;而民進黨以「中華民國」是台灣。前者是殘餘、虛構、他者的中國,後者則是尚未真正形成的台灣國。這兩種衝突的未解,認同的差異,阻礙了台灣朝向正常健全國家發展。這是問題的根源。

二戰後,企業面臨全球化時代,認同與識別成為自我振興的重要文化工程。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企業識別系統的形塑,發展到現在。Apple、Coca Cola、 Nike、Benz、BMW、甚至NHK、SONY、UNIQLO、Samsung、LV…品牌的價值象徵企業的能量。

像台灣這樣,卡在「中華民國」已是殘餘、虛構、他者的現實處境,而未能舉國尋求重新定位,立憲正名,建立新的認同識別系統,國號國旗國歌都只能畏畏縮縮藏頭縮尾。如果以企業的經營來看:不只企業登記相關的稅籍不能解決,能不能順利營運更是問題,遑論創造價值。

若企業認同、識別是CIS,那麼國家認同識別系統則是N(Nation)IS或S(State)IS。台灣從一九七一年,聯合國的中華民國地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亦即中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面臨國家認同識別系統的錯亂,首要之務就是建立新的系統,清楚地標示並讓世界知道在台灣的這個國家是什麼國家。

民主化發展是台灣內部問題的改善,但國家並不只面對內部,也要面對外部世界。沒有新的台灣國家認同與識別系統,總統直選的新政治形勢並不能解決台灣的發展課題。台灣的政治陷於未能解決認同模糊和識別混淆的盲點。更嚴重地說,藍綠政爭甚至形成相互毀滅的政治虛耗。「中華民國」已被迫不全、消失,台灣國並未真正形成。說國家才沉重了,太不切實際了。面對「中華民國」被斷交的問題,以台灣必須迎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藍政治意識批評綠政治,徒然暴露中國國民黨附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心態。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