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剴剴案引社會憤怒 如何化為制度改革?

◎ 陳琪

剴剴案引發全台震驚,這不僅是一樁駭人聽聞的虐童案件,更暴露出現行法制與社會保護機制的嚴重缺陷。從2023年9月至12月間,剴剴遭受殘忍虐待,最終不治身亡。兩年來,劉姓保母姐妹拒不認罪,案件已歷經四次開庭,社會輿論持續升溫,甚至超過10萬人連署,要求重判加害者、加重虐童罪責。面對這樣的社會憤怒,我們應思考如何將情緒轉化為具體的制度改革,以避免類似悲劇一再發生。

剴剴案引發全台震驚,3月19日第四度開庭,場外民眾手持白菊花哀悼。(資料照)剴剴案引發全台震驚,3月19日第四度開庭,場外民眾手持白菊花哀悼。(資料照)

1. 強化法律責任,填補司法漏洞

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與《刑法》對虐童罪的量刑仍顯不足,難以真正發揮嚇阻作用。目前「虐待兒童致死罪」的刑責最高為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若被告態度良好、認罪,甚至可能獲得較輕的刑期。這讓許多關心剴剴案的民眾深感憤怒。

剴剴案3月19日第四度開庭,場外民眾憤怒要求提高刑度。(資料照)剴剴案3月19日第四度開庭,場外民眾憤怒要求提高刑度。(資料照)

因此,立法院應儘速修法,提高虐童致死罪的最低刑度,並將「虐待」的定義明確化,例如包含長期監禁、剝奪基本生活需求等,確保法律能涵蓋所有虐待行為。此外,應參考國外立法,例如美國部分州將「虐童致死」提升至與一級謀殺同等級,讓加害者付出相應代價。

2. 建立更有效的兒童保護機制

從剴剴案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社會安全網的監管存在嚴重缺陷。若保母與家長關係緊密,外界難以察覺兒童是否遭受虐待。因此,政府應建立更完善的兒童保護通報機制。例如,當托育機構或保母有虐待紀錄時,應立即列入黑名單,並設立強制回報機制,確保兒童福利機構能夠介入。此外,政府應加強定期訪查制度,讓社工及醫療機構能夠主動介入,減少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3. 加重保母與托育機構的責任

剴剴案顯示出台灣保母管理機制的嚴重不足。目前,托育人員的資格審查制度仍存漏洞,許多無法提供良好照護環境的保母仍能輕易執業。因此,應設立更嚴格的篩選機制,例如要求通過心理評估與行為測試,確保托育人員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此外,應要求托育機構定期接受專業培訓,並設立更透明的監督機制,例如透過監視器或定期訪視來確保兒童受到良好照顧。

剴剴案顯示出台灣保母管理機制的嚴重不足。圖為施虐的劉姓保母還押。(資料照)剴剴案顯示出台灣保母管理機制的嚴重不足。圖為施虐的劉姓保母還押。(資料照)

4. 提升公眾意識,建立社會監督力量

剴剴案的社會影響力遠超出法庭審判本身,名人與社會運動的發聲也讓更多人意識到虐童問題的嚴重性。然而,如何確保這場關注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能長久推動改革,仍是關鍵問題。政府應透過教育與媒體宣導,提升大眾對兒童虐待的警覺性,例如在學校課程中加入「兒童保護」單元,讓孩子了解何謂虐待,以及如何求助。此外,社會大眾也應學會主動通報,若發現鄰里間有可疑狀況,不應冷眼旁觀,而是積極聯繫相關單位,讓兒童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救援。

剴剴案不只是個案,而是整體制度失靈的縮影。台灣社會對於兒童保護的關注不能僅停留於單一事件,而應推動更具系統性的改革。政府應儘速修法,加強司法懲罰力度,確保虐待兒童的行為不再僅是輕微的法律問題,而是嚴重的社會犯罪。同時,應強化兒童保護機制,讓虐童案件能夠被及早發現並阻止,確保孩子們能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剴剴無法為自己發聲,但我們能夠透過行動,為未來的孩子們打造更安全的社會,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作者為台北市民)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