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巴勒斯坦的百年政治

阿拉伯人奮鬥近70年來,並沒有哪個阿拉伯國家能夠撼動美以關係,甚至阿拉伯國家也不得不遵守美國訂下的遊戲規則,真可謂「打不贏他,就加入他」的概念。今日巴林的和平會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說「我們不會被收買」,可見若庫什納的作法要執行下去,將會面臨巴勒斯坦人的反擊。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19年6月底,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在巴林(Bahrain)主持中東和平會議,提及希望能藉由經濟援助,讓巴勒斯坦穩定,捨棄鬥爭路線,與以色列和平相處,這份協議稱為「世紀協議」(deal of the century)。巴勒斯坦地區的和平,依舊是「美國—以色列體系」的和平,也讓世人再次看到巴勒斯坦人的權益,始終不是國際間所謂和平談判中所重視的部份。

時間回溯至一百多年前,1917年11月,英國外交部長貝爾福(Arthur Balfour)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揭櫫協助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移民巴勒斯坦的意願,自此就種下禍根。並非所有猶太人如傳說中一般地流離失所,也並非所有猶太人都想回到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與鄰近的阿拉伯地區也不是沒有猶太人定居。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結合了歐洲民族主義(nationalism)的概念,試圖建立「單一族群」的「國家」,這獲得當時世界強權英國的協助。在那個時代,對於猶太復國主義者來說,《貝爾福宣言》應該可以稱為是「世紀宣言」。

我們不能斷定猶太復國主義是錯的,若歐洲有一票猶太人自認自己不受到尊重,而想移居《舊約聖經》傳說中的「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定居,也是他們的選擇。但這概念一旦執行下去,是會爆發很多無法預料到的現實層面問題,例如猶太復國主義者遷入後,勢必影響原居該地民眾的生存權益。很顯然地,巴勒斯坦地區在1923年之前屬於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領土,鄂圖曼政府沒有同意,但貝爾福讓猶太復國主義者移居該地,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扶植移入者的勢力,加強英國在這個東地中海區域的優勢。於是,英國不管鄂圖曼反對強硬地讓猶太人移入。有人會反問:「英國不能靠當地的阿拉伯人嗎?」當然不行,因為阿拉伯人要的是建立沒有外來強權主導的阿拉伯王國,這完全違反英國要掌握西亞利益的意圖。

川普的女婿庫什納在巴林主持中東和平會議,提及希望能藉由經濟援助,讓巴勒斯坦穩定,捨棄鬥爭路線,與以色列和平相處,這份協議稱為「世紀協議」。(EPA)川普的女婿庫什納在巴林主持中東和平會議,提及希望能藉由經濟援助,讓巴勒斯坦穩定,捨棄鬥爭路線,與以色列和平相處,這份協議稱為「世紀協議」。(EPA)

然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鄂圖曼領土就被英國與法國支離破碎地切割了。無法建國的阿拉伯人對英國人的敵意更加升高,而在越來越多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的情況下,「反猶太」與「反英國」形同一樣的意涵。也無怪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伯人對於德國勢力進入西亞地區相當歡迎,這搞得英國得加強軍事壓力。而巴勒斯坦的教長阿明侯賽尼(Amin Hosseini),還前往德國拜訪希勒特(Adolf Hitler),兩人一同吃蛋塔、喝奶茶,商談如何讓猶太人消失在這世界上。戰爭結束之後,德國戰敗,也使得人們以戰勝國角度來解釋那幾年的戰爭,戰敗的德國所作所為都是充滿「貪婪野心」的「邪惡霸業」。

猶太復國主義者雖然也覺得英國似乎難以讓他們安穩入主巴勒斯坦,甚至犯下多起恐怖攻擊,讓在阿拉伯地區的英國人難以再協助這個由他們一手創造的怪物,但比起阿拉伯人來說,猶太人還是幸福地多,畢竟他們隨後獲得了美國的協助,隨後又在1947年英國把巴勒斯坦問題丟給聯合國(United Nations)之後,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57%面積的土地,阿拉伯人卻只有43%。1948年5月14日,猶太復國主義者班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宣布建國,國名以色列。自1917年到1948年這一段建國路上,猶太復國主義者固然付出許多、也犧牲許多,彼此之間也有掙扎與衝突,但在英國、美國、聯合國的相繼協助之下,以色列如從石頭迸出一般誕生在西亞地區。

當時的阿拉伯人當然也有自己的國家,問題是今日的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的建立,並非是他們預想中的阿拉伯王國,而是被英法切割出來破碎與人造的領土與疆界。在巴勒斯坦地區那僅有43%土地面積的阿拉伯人,該歸屬於誰?該何去何從?即使鄰近的阿拉伯國家都在不情不願的情況下被建立,至少也有一段形塑政府與社會的基礎了,那些因以色列建國而被迫離開家園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只能成為離散的難民。而這些阿拉伯國家又各有其相異的立場與利益,所以當1949年外約旦(Transjordan,後改名約旦)與以色列進行和談緩和兩方衝突後,協議由約旦擁有約旦河西岸(West Bank)與耶路撒冷(Jerusalem)東部,這形同外約旦承認了以色列,結果就是1951年約旦國王被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暗殺。

巴勒斯坦地區的和平,依舊是「美國—以色列體系」的和平,也讓世人再次看到巴勒斯坦人的權益,始終不是國際間所謂和平談判中所重視的部份。(EPA)巴勒斯坦地區的和平,依舊是「美國—以色列體系」的和平,也讓世人再次看到巴勒斯坦人的權益,始終不是國際間所謂和平談判中所重視的部份。(EPA)

其實,外約旦認為擁有西岸,等同是維護了當地阿拉伯人的權益,更何況還擁有了一部份的耶路撒冷,但是,這並非所有阿拉伯人所願。1981年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遭到槍殺,同樣也因為他在1977年底之後選擇與以色列走上和談之路。無論阿以之間的情況如何變化,總還是會有許多阿拉伯人不滿「同胞」之中有人承認以色列的存在。輿論多批判阿拉伯國家就是不團結,才無法對抗以色列與西方勢力。但問題是,阿拉伯人何必要團結?為什麼同文同種就意味著立場一致?更何況以色列內部也稱不上團結,不過是因為靠了美國這個爸,旁人便認為這個民族很優秀很團結。

只是,這些衝突與和談,真的照顧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權益嗎?事實上,阿拉伯人奮鬥近70年來,並沒有哪個阿拉伯國家能夠撼動美以關係,甚至阿拉伯國家也不得不遵守美國訂下的遊戲規則,真可謂「打不贏他,就加入他」的概念。今日巴林的和平會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說「我們不會被收買」,可見若庫什納的作法要執行下去,將會面臨巴勒斯坦人的反擊。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已經遺臭百年了,2019年美國的「世紀協議」是不是要遺更長久的臭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