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怡穎
最近,一部中國製作的電影 《莫斯科行動》引發廣泛討論,它以1993年發生的中俄國際列車劫案為背景,講述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但它的呈現方式和內容卻令人驚覺,電影在視覺娛樂的同時,是否正在進行「大外宣」,並在無形中對觀眾進行思想導引。
《莫斯科行動》製作費高達5億人民幣,雖然創造6.6億人民幣的票房,但在財務上仍然虧損。如此龐大投資,對任何電影產業都是不小負擔。對台灣國片而言更是天文數字,中國經濟正在下行,卻不惜做如此投資,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意圖?
本片在劇情安排上有諸多矛盾與不合理,無法忽視其明顯的政治宣傳色彩,它試圖通過華麗的動作場面與高張力的劇情吸引觀眾,卻對歷史真相忽略了應有的尊重與理解。電影一方面吹捧中國特工英勇無畏,在重重困難取得勝利,不厭其煩地強調「中國好棒棒」,這種強烈的宣傳意味,不僅是對中國自豪感的塑造,更可能是深層次文化滲透和意識形態導引;另一方面,則將俄羅斯人描繪成脆弱易敗的形象,這種刻板印象的形塑,不利中俄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也有損電影藝術應有的基本公正。
電影中對於女性角色的處理也引發爭議,在許多場景,女性被形塑成須要男性拯救的弱者,過時的性別觀念不符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也極大降低電影的藝術價值與觀賞性。劉德華與文詠珊的出色演技雖為電影增色不少,卻因故事設定的缺陷,使他們的光芒難以完全發揮。掛名主演的劉德華,在片中只出現幾幕,淪為跑龍套的看板腳色。
這部電影在台灣的引進和放映,無疑是一種文化滲透的體現。台灣作為一個擁有豐富多元文化的國家,一直是各種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前沿。《莫斯科行動》在台灣放映,不僅是商業行為,更可能是文化統戰、情感蝕侵的積極手段。
在此背景下,「莫斯科行動」作為一部充斥大外宣與政治宣傳色彩的電影,其在敘事、角色塑造以及對歷史的處理,都顯示出明顯不足。作為觀眾,尤須保持批判的思考警覺。電影作為文化產品,背後承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角度來審視一部電影,不僅從娛樂角度,同時從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角度進行深度思考,洞悉它背後承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植入。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深入理解電影背後的深層含義,並對文化滲透和意識形態引導保持清醒的認識。
(作者是自營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