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田 徹/立教大學法學部副教授
香港支聯會六月四日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燭光晚會每年都會吸引大量日本媒體的關注。晚會由六四事件的第二年開始,九七後亦沒有中斷,至今已有廿七年歷史。香港市民一齊舉起蠟燭,呼喊建設民主中國的場景給日本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晚會場景沒有變化,而此間中國卻經歷了巨變。六四記憶猶新的一九九○年四月,筆者在中學作為第二外語開始學中文。當時歐洲正在經歷柏林圍牆倒塌等巨變,德國受到世界的矚目。我沒有選擇德語或法語,而選擇了中文,難免被周圍的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學習中文,真正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只是我比起英文字母更喜歡漢字而已,但答此問題時,我經常說「因為中國有很大的潛力,在廿一世紀能成為極其重要的國家」。
我的預言說中了。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一九八九年日本的GDP是中國的九倍左右,然而到了二○○九年,中國在經濟規模上超越了日本,如今已經是日本的兩倍多。如今中文被看成最具有商機的語言,現在的日本學生不會再碰到被問「為什麼學習中文」的問題。
但是,此間沒有任何改變的是中國政府對六四事件的態度。很多人認為,中國隨著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方面亦會發生變化,遲早會往民主化方向發展。有人期待農村的自治,有人預測共產黨內民主的進展。但是,就連陪同趙紫陽總書記在天安門廣場慰問學生的溫家寶總理在位時,中國政府都沒有選擇民主化,對事件的定性也沒有改變。對經濟快速增長,相反在民主化方面沒有進展的中國,日本輿論的態度越來越嚴厲。根據日本內閣府「關於外交的輿論調查」顯示,事件前的一九八八年當時,對中國有親近感的人達到六十八.五%;到了二○一五年,反過來感到「沒有親近感」的人達到八十三.二%,創歷史記錄。
對中國民主進度的遲緩程度感到焦慮的並不只有日本人。香港大學每年進行的輿論調查中,就「和一九八九年相比,中國目前的人權狀況變好了,還是變壞了」的提問,二○○八年有八十五.四%的香港市民回答「變好了」,回答「變壞了」的只有二.四%。可見當時他們深信中國在進步,對中國的將來亦抱有期待。而在今年的調查中,回答「變好了」的大幅度減少,為四十六.二%,回答「變壞了」的佔廿三.七%,為歷史記錄。回答三年後人權狀況會變好的在二○○八年為七十七.二%,今年降到卅一.六%。
今年在香港發生關於六四晚會的一場爭論。香港大學學生會長說,燭光悼念六四對這代年輕人沒意義,未來一兩年應畫上句號。此言論給香港輿論界造成軒然大波。大學學生會的聯合組織「學聯」今年停止出席燭光晚會。
兩年前要求民主化並佔領道路,掀起「雨傘運動」的學生呼籲終止追掉廿七年前要求民主化而犧牲的學生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筆者亦不同意此等說法。中國政府的態度沒有變化,但至少六四後沒發生過那種武力鎮壓學生運動的事件,因為中國政府體會到六四事件的代價。被國際社會譴責,遭受孤立對中國來說負面影響極大。因此,「雨傘運動」沒有出現死者,令人擔憂的六四重現沒有發生。香港六四燭光晚會所象徵的是不容忍軍事鎮壓學生運動的思想,而香港的學生們正是得到這些輿論庇護的。
儘管如此,香港年輕一代開始認為沒必要悼念六四,此原因之一是北京對香港民主化的態度。北京完全否定「雨傘運動」的要求後,香港年輕人放棄與中國對話,形成了拒絕中國、從香港的任何方面排除中國干預的想法。離開燭光晚會的學生們轉而舉辦更激進、大聲疾呼香港獨立的集會。如中國政府不讓步,香港年輕人將越來越遠離中國。
筆者相信中國不能再犯六四的錯誤,亦相信北京也有同樣的判斷。如果是這樣,我認為北京可以對事件重新定性,以贏取日、台、港等周邊國家、地區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