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一次大戰結束之後,由於戰爭削弱了所有西方強權在西亞地區的力量,德國戰敗,原本以巴格達鐵路深入西亞境內的計畫嘎然而止;蘇俄退出戰場,也退出西亞,暫且先扮演充滿善意的角色與伊朗及土耳其取得友好關係;英國與伊朗簽署條約,佔領了現今的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等地,頓時成為西亞的最大強權。然而,此時英國的霸權也是曇花一現,甚至只是個假象,很快就遭到西亞國家與人民一一反撲。
埃及擺脫英國控制
1882年後即遭英國佔領的埃及,向來難有安穩的一日。一次大戰結束後,埃及政府欲派遣巴黎和會的代表團(阿拉伯文發音為「華夫德」(Wafd)),卻遭到英國政府拒絕。埃及國王雖不滿意英國的壓力,但也知道對抗英國只會讓埃及更沒有獨立自主的機會,換句話說,埃及的親英勢力並不是一味地向英國靠攏,例如,30年代初期,英國想在尼羅河加強軍隊駐紮,此舉就沒有獲得當時埃及政府的同意。
華夫德成為埃及國會最大黨之後,對英國頗有敵意,埃及國王權衡局勢下,不得不打壓華夫德以換取穩定的政局。然而,華夫德卻在1936年與英國簽訂條約,雖取消了領事裁判權,但還是給予英國在埃及的許多軍事方面的利益。未掌權前的華夫德沒有政治責任,當然可以恣意批判埃及政府親英的立場,但執政之後卻也免不了得審時度勢-對英國友好才是讓埃及穩定的策略。英國同意取消在埃及的部分利益,其實也是因為歐洲局勢變遷。由於義大利與德國不再受國際聯盟牽制,英國擔憂埃及向德國、義大利靠攏,只好讓埃及先獲得一定程度的主權。
阿富汗的獨立
阿富汗(Afghanistan)也是在英國的影響力下,藉由一次大戰的時機宣布中立,在1919年也宣告自己的獨立自主,有抵抗英國人控制的意涵。蘇俄也成為阿富汗尋求合作的對象,而且蘇俄的承認使阿富汗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過去阿富汗王朝只是英國與舊俄勢力爭奪的一塊區域,蘇俄的承認使得阿富汗成為一個國家。這也顯示在非主流的國際社會之中,西亞國家對於蘇俄的善意其實頗有好感。儘管洞悉國際關係的政治人物都知道這些結合與對立只是利益問題,但在英國仍然汲汲於掌控西亞的情況下,西亞國家向蘇俄靠攏就成為英國影響力受挫的關鍵點。阿富汗更聯合了印度一起發動反英戰爭,最後讓英國不得不與阿富汗簽署條約。1919年的《拉瓦爾品第條約》(Treaty of Rawalpindi)承認了阿富汗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看起來英國還是與阿富汗關係緊密,只是往後英國已經暫時沒有能力進入阿富汗。嚴格來說,在後來20世紀的歷史中,英國是再也沒有能力進入阿富汗了。
猶太復國主義者移居巴勒斯坦,一樣也是英國人的策略。
原本英國藉由《貝爾福宣言》多了在西亞的勢力,但顯然事情並沒有想像中來得簡單。大量的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擠壓了阿拉伯人生存的空間。過去雖然在巴勒斯坦也有不少猶太人,當然也有外來的猶太移居者,可是都不似猶太復國主義者那樣要取代阿拉伯人而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巴勒斯坦的領導人阿明胡笙尼(Amin Hosseini)堅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他訴求組成一個民族政府,主張廢除猶太民族之家、結束猶太移民,直到民族政府建立。英國原本也希望猶太復國主義者能夠有所讓步,但猶太復國主義者認為英國的態度退縮與遲疑。
阿拉伯人見猶太人仍然不斷移入,當然也不認為英國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在二次大戰爆發前,英國其實已經無力管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二戰期間,不少猶太復國主義者轉而借重美國的力量進行建國工程,但同時期,阿明胡笙尼也與德國希特勒會面策劃著驅離猶太人的工作。總之,英國已經不再是影響巴勒斯坦問題的重要角色了。
伊朗與土耳其
伊朗與土耳其在戰後看起來比較像是能夠獨立自主的國家,但事實是,英國已經很難完全掌控他們的發展方向。巴勒維與凱末爾在西亞引領風騷,若非在二次大戰中遭到西方強權的武力脅迫與侵犯,兩個原本保持中立的國家,其實是有機會擺脫強權介入的,只可惜在二戰進入尾聲之際都還是成為了英美蘇的盟友。加上伊朗與土耳其都受美國經濟支援,往後兩國的發展也與美國有密切的關係,無論友好還是對立,一樣都是壓力。
1933年甫成立的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紹德王室也想要借重美國的力量來擺脫英國的影響。很明顯地,英國的力量讓美國取代了。一次大戰後,西亞地區儘管出現諸多新興國家,並且展現獨立自主的企圖,英國看似榮登西亞唯一霸權的表象下,優勢地位實已難以為繼,加上英國本身也面臨諸多外在壓力。英國在西亞的霸權,就像缺少穩固的樑柱支撐,最後不但失去影響力,霸權地位也讓美國頂替了。二次大戰結束之際,英國就這樣難堪地退出西亞。不過,西亞國家竟也沒有因為英國退場而得到獨立自主的機會,往後美國與蘇俄的冷戰壓力,更是讓西亞國家無法脫離掙扎與抵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