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拍瀑拉 草仔粿 揹祖公

◎ 張麗盆

台灣族群多元和文化融合得無痕無跡,可從清明祭祖習俗洞窺部份端倪。

四、五十年前農業時代的「手工台灣」時期,「草仔粿」主要用在清明節掃墓(喜慶節日做的是「紅龜粿」),一般家戶都自己動手做。隨著台灣列名「世界工廠」,外食機會興起,可口的「草仔粿」成為大眾的甜食點心,甚至是今日新北九份的觀光產品。

文獻最早記載台灣的「草仔粿」,是清吏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寫〈番俗六考〉,記述由北至南平埔族群的習俗和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等,其中記述PAPORA(拍瀑拉)大肚諸社「飲食」指出:「…酒飯各二種。飯不拘秫、糯,炊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

都都就是今日的「草仔粿」,PAPORA(拍瀑拉)人至今亦如此稱呼「草仔粿」,是PAPORA(拍瀑拉)祭祖主要祭品之一;近代平埔族人因應通用語言河洛話而稱為「按啦粿」,取其以香蕉葉、月桃葉為包裹材料,摺按成形而炊,以名之。中部平埔各族群都熟習其製作法。

至於祭祖,PAPORA(拍瀑拉)數千年居住在台灣西岸中部地區,至今尚舉行「揹祖公」祖靈祭儀。每年農歷七月一日上午,聚落族人聚集約定處,結伴前往聚落旁茄苳圳邊「土崙仔」,面向溪圳大聲呼喚「ataw malaw,bam be yo!」(拍瀑拉語:祖公祖嬤,回家囉);幾度高聲呼喚後,一行人雙手交握背後作揹負狀,敬謹揹負祖靈回家。在家裡以魚、嘟嘟粿、糯米飯和米酒等四樣PAPORA(拍瀑拉)傳統祭品孝敬祖靈。同一天,聚落也舉辦具有健身競技、族系選才、婚姻繁衍意向的「走鏢」活動,和緬懷先祖、教誨族人、吟唱傳承意向的夜慶「牽田」活動。惜乎「牽田」今已式微。

拍瀑拉的原鄉在今日大台中市,數年來台中已出土數目可觀的「番仔園文化考古期」的「俯身葬」千年遺骸。根據考古學者研究,台中地區史前時代的番仔園文化就是拍瀑拉祖先的遺留。

人類祭儀聯結了族群的生命價值觀,是族群傳統文化的最高彰顯;拍瀑拉「揹祖公」祭儀又聯結「俯身葬」葬禮,是拍瀑拉祖靈祭儀的完全表徵。這是台灣島嶼目前繼續進行的祭祖儀式之一。台灣族群多元和文化的久遠豐富,台灣教育體系教導後代完全沒有這一塊。

(作者為南投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