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論壇,馬英九指出:二年來兩岸關係惡化,讓各行各業深受影響,台灣經濟要改善,必須恢復兩岸關係,民間應繼續交流,政府則應接受九二共識,迅速通過服貿協議,並進行貨貿協議協商,台灣才能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助經濟成長。然而,如此馬英九路線,從二○一四到二○一六,簡直是雪崩式地崩盤。日前,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丁守中表示:兩岸同文同種,中國是最大市場、貿易順差來源,我們絕對不會搞敵對關係。但他又說:「老共在我們選舉裡面,從來不是正面的力量。」國民黨人的思考方式真的很分裂,台灣的民心向背很清楚,他們偏要迷信國共平台,如此這般,勝選的機會似乎只能寄望對手的失敗。
中國敵對台灣,國民黨人還是習慣把「老共」當作萬靈丹,產業、就業、就學、觀光,水果、茶葉、虱目魚,乃至二三五○萬人的未來前途,好像不靠「老共」就不行。馬英九的「終極統一」,吳敦義的「兩岸最終目標是統一」,郝龍斌的「兩岸一家人」,退將的「兩岸統一越快越好」。一言以蔽之,「老共」是正面的力量。這就非常弔詭了,在一個民主社會,凡是正面的事情,對選舉都會加分,因為它福國利民嘛!相反地,有些被宣傳是正面的事情,最後證明是選舉的票房毒藥,這就拆穿了宣傳是假的,而且選民並沒有受騙上當。馬英九執政八年,台灣經濟連結中國,馬上好、馬上漸漸好,似乎只要向中國一面倒,黃金雨就會普降寶島。
事實呢?事實擺在大家眼前,連結中國台灣窮!香蕉,鳳梨,今年出現市場異常現象,朝野本應深入探討原因,幫助農民解決燃眉之急,並策訂長治久安的輔導機制。但,國民黨人卻以膝關節反應,不問癥結所在,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原因歸罪於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因為小英政府拒絕九二共識,所以農民遭殃。其目的無非是,把廣大的農民誘引到小英政府的對立面,從而在今年的地方選舉謀取政治利益。那些人不敢深究的是,假使真的是因為兩岸僵局影響到水果市場,那也是中國先以統戰拉攏台灣農民,再以台灣農民施壓本土政權,如今本土政權不願就範,台灣農民便遭「養、套、殺」。「老共在我們選舉裡面,從來不是正面的力量」,豈止是選舉而已!
所謂的中國夢,唯一目的是中國強,絕對不包括台灣強。中國的一帶一路,搶購台灣邦交國,動機絕非分享中國經濟成長,讓其他國家利益均霑,而是將中國的經濟泡沫灑到更多國家去,以鋪陳自己取代美國霸權之路。現在,有識之士越來越擔心,中國這個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將以什麼程度的破壞性走向破滅。更何況,中國的惡性崛起,已經導致民主陣營的反制,印太戰略的逐漸具體化,已經先期反映在美中貿易戰了。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從戰略到經濟與中國保持距離,才是確保安全的最佳選擇。尤其是,AIT內湖新館落成所標誌的,美國對民主國家示範支持台灣的一連串作為的具體化,一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諾爾特所言:新館是個里程碑,展現美台夥伴關係的重要性。台灣人民更應該從中體認到,中國絕非台灣的「天朝」。
話說回來,國民黨人思考方式的分裂,小英政府也不要當笑話來看,還要從中體會維持獨立現狀的經濟基礎。台灣的主流社會,可以說是理想性與現實性兼具,再美好的理想都要以現實為基礎。後蔣經國時代以來的經驗說明,產業經濟就業所得越好,主流民意支持改革、維持獨立現狀的比例也越高;如果相反,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顧及現實而暫時犧牲理想。多年來,「老共」對台灣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多數台灣人民其實都心知肚明,但是在行動取捨上有些人還是會出之以現實考量。「老共」所圖謀的,無非是量變產生質變。本土政權要防微杜漸,唯有努力讓台灣走上一條活化經濟、連結全球之路,融入民主國家的自由市場而非「中國夢」的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