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一例一休是「爛蘋果」政策嗎?

一例一休上路,對經濟社會衝擊發作。連日來,有如各方所見,近七成企業喊苦,運輸、醫療、餐飲、零售、快遞等業因使用人力較多,所受影響相對顯著。於是,客運減班、票價喊漲、偏鄉車班更少,醫院縮門診、關急診、退約診,餐飲速食紛紛漲價、提早打烊、服務縮水…。民營事業如此,郵局、鐵路、台大醫院,甚至台北市政府等公務機關也不例外;台中地方法院還因人力調度問題鬧「空城」,遭街友闖入住了兩晚。更嚴重的,超過七成人力資源主管據調查對一例一休相關規定仍霧煞煞。

另一方面,官方永遠是樂觀主義者。對於一例一休所生的效應,行政部門或宣稱「漲價是必然結果」,要眾人「就認了吧」,且估計勞動成本將只增千分之一、二,造成全年物價多漲千分之三;對外界所說「百業齊漲」現象,強調要嚴辦趁機哄抬,查處聯合漲價。同時,官員還展開道德勸服,呼籲企業主不要與勞工斤斤計較,要疼惜勞工,避免「雙輸」。

不過,工商界顯然不如官方那般樂觀,官商還為一例一休是否「爛蘋果」政策而互槓。按官方說法,勞基法修改之後,全國休假日一致,工時降低,勞動條件變好,企業要維持生產力不變,或因此多僱勞工,也有助改善失業問題,堪稱「一魚多吃」。如此美妙的效應,工商界很難苟同︰一例一休讓企業排班複雜繁瑣,用人彈性變小,臨時工增加,正職人員收入未必提升;若業者因反映成本漲價、減少服務或停業,社會承擔後果,造成所謂「三輸」,沒有贏家。有如工總理事長許勝雄所言,若多數人都怨聲載道,再好的政策,也不可能成功,「政府怎麼可以做這麼殘忍的事!」

這一勞動新制,旨在透過週休二日,增進勞工權益,立意良善。然而,勞動法令貴在彈性、靈活,以各行各業工作屬性不一,公司行號大小有別,最忌「一刀切」;不顧現實,拿僵硬法規強要百業一體遵行,勞工權益未必明顯提升,改革目標也難獲致。尤其工時及薪資,不僅牽涉勞工權益,也攸關企業成本、產業競爭,且透過業者所提供的服務,影響公眾生活。

回顧新政府推動週休二日,可檢討之處甚多。它角色失準,既未能在勞資雙方維持衡平,勞動部成為十足的「勞工部」。它一廂情願,彷彿認定調降工時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資方或整體社會終究必可承受代價。正因如此,它溝通不足,關鍵爭議說不清楚、講不明白,連多數人資主管都搞不懂新制,勞資如何實際遵行?它粉飾太平,儘管新制在經濟社會引發極大波濤,勞動部長處變不驚,猶言「新法上路一點都不亂」。它配套不夠,新制衝擊整體經濟產業,除了道德勸服及查價威嚇,事先並未提出妥善應變之計。它時機不對,新制實施正逢新舊年關之際,春節前後向例為工商業調整價格時節,一例一休此時造成「百業齊漲」,對物價不免從心理上推波助瀾;況且台灣整體經濟正陷於保一、保二困境,也非強推僵固的一例一休好時機。

持平地說,一例一休導致的亂象,蔡政府難辭其咎,但也不能全怪執政黨;勞基法修改過程,讓國人看到政黨及政客的政治算計,可以不顧大局,隨意喊價,加碼討好個體利益。國民黨在審議階段主張「兩例」,即週休二日,不得加班;時代力量倡言「週休二例假」,假日上班領加班費再補休一天;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修法程序也粗糙而有爭議。其中,提案「兩例」且經委員會審議通過的國民黨,如今抨擊蔡政府實施一例一休,導致漲價裁員,顯然馬不知臉長;如按其「兩例」,工商界哀鴻遍野程度,尤甚於一例一休。

一例一休如今在混亂中上路,官方宣布將上半年列為宣導、調適期,第三季才開始勞動檢查,尚不失為務實之道。其間,勞檢人員如抱持多輔導、少官腔的態度以赴,經由實地協助,必要時法令並做彈性適切的修正調整,或可有助經濟產業度過混亂,轉而順暢運作。蔡政府也應記取教訓,一例一休搞了半年,勞工不領情、資方不滿意、公眾不安寧;不論施政或改革,都不能與現實脫節,才是民之所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