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剝皮寮文史光彩

■ 張淑芬

剝皮寮老街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旁,為台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就艋舺地區的觀點來看,剝皮寮位於清代艋舺東南角的邊緣位置,是艋舺通往古亭庄的要道。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台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此地。因此可以理解,剝皮寮街在清代時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日治時代在地人呂阿昌醫師(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開設懷安醫院,守護艋舺地區民眾健康。

曾經擔任《台灣新民報》經濟版主筆、著名的經濟記者林佛樹先生積極參與文化運動,一九二三年,與蔣渭水等人成立了「台北青年讀書會」。林佛樹在剝皮寮住處開設「台灣經濟日報社」,成為報導台灣經濟資訊的重要來源。

剝皮寮老街在歷史的偶然下,因都市計畫限建而被保留下來且完成建物徵收,街區產權完全屬於公部門。教育單位能擁有一片完整歷史街區,有機會將文化資產活用作為教育活動的活水源頭,成為文化與教育共構的示範,實在非常難得。

本會及台灣語言文化社於剝皮寮老街承辦「鄉土語言文史教育論壇」,每月邀請學者專家主講台灣語言、文史、藝術相關議題,期望利用情境展示和教育活動的舉辦,塑造成為愛護鄉土文史工作者的研習場所。期待剝皮寮歷史街區的再利用不僅表現台北鄉土教育的特色,更能躍升為國家級,重現台灣文史光彩。(作者為台灣母語教育學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