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語本非閩南語/不能忽視語言主體性

◎ 蔣日盈

台灣台語的議題,教育部正名後,本應就此落幕,但近日仍時有雜音,其中不乏知名學者。這顯示台灣人對語言主體性的認知仍有偏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一九九九年倡議國際母語日,強調世人要保護自己母語、尊重他人母語。而我們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已在二零一九年公布,教育部卻遲至現在才為台語正名,已嫌太遲,社會上卻仍雜音不斷。可見國人還不能站在語言主體性立場維護本土語,而徒留被威權幽靈操作的空間。

先談閩南語一詞:歷史上並無閩南語這種語言,文獻或資料出現的都是集合名詞的概念,泛指閩南地區或閩南語系的語言。「地區」、「語系」僅是語言研究用語,不具語言功能。直到日治時期,台語也不曾被稱作閩南語,那時有泉彰荷西法等外來語參雜本地的平埔語,日治後再揉合日語,開始出現台灣話或台語的稱呼,這個稱呼,連國民黨政府初來台灣時依然沿用。後來國民黨政府刻意營造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氛圍,而將閩南語三字強加在台語身上。光是這點,任何追求台灣主體意識的人,就不該接受閩南語這個名稱。

至於所謂台語有否侵犯到其他本土語地位?國民政府置入閩南語這個詞時,提及台灣不是只有台語,藉此挑撥其他族群對台語一詞產生反感。但其實只要願意,各語族都可以自稱是台語啊,沒人可干涉你。正如你不能去限制別人不能叫「俊雄」,你自己也可以命名叫「俊雄」啊!不會別人叫俊雄你就變醜雄。於是不少人不照顧自己母語,寧可費神去計較別人的名字,而放任外來的華語成為國語獨佔資源,實在不智。

有人說廈門語和台語一樣,暗指台語也是閩南語。其實,語言會隨環境時間而變。像前述,台語已摻入荷西法日等語,還有台灣特有用語,都是廈門語所沒有的,怎麼可能相同?近年廈門語和台語很相近,是因為小三通,台商大都由廈門出入,加上福建辦的「兩岸閩南文化交流研討會」,著意從台灣聘請台語教師去教「閩南語」,統戰意味濃厚。如今廈門已訓練出不少人,他們的「閩南語」講得和我們的「台語」一模一樣。我早就擔心,如果「服貿」通過,一旦台灣欠缺「台語」人才,廈門早就備好大批「閩南語」師資,正好無縫接軌。

語言學科不僅有「語言社會學」,也有「社會語言學」,由這不難理解,語言會影響社會發展,而社會變化也會影響語言形成。所以語言的重要不僅是溝通工具,在極力爭取台灣主權地位時,我們怎能放任語言被操弄成為破口?

(作者是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 台灣南社社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