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基興
當前雙語政策導致爭議,當避免極端情緒化。
年輕時,我聽到「多學外文就多開幾扇門」,眼睛為之一亮,也深為通曉八國語言的趙元任先生折服。大學時修習日文與德文,在中山科學院服務時,參與法文與俄文班。俄文班同學之一是後來國科會駐俄的科學組黃組長,二○○五年,他提到我國駐俄人員中,大概以他最愉快,因為這共黨極權國家治安不佳,他是因有興趣了解俄國而志願去,其他人大抵是「被派去的」。
有一次,一位美籍工程師來指導研究,團隊中居然以我最敢講英語,就要我當傳譯,當時我心中想到的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因為這次經驗,我對英文更有自信(心理學家不是說過,信心需要成功經驗的滋潤嗎?)後來更努力自修英文,因為「機會之門是為有準備者而開」。
學了外語還可「曲徑通幽」,例如,外語的名句、笑話、雙關語等,有時很難翻譯。此時,通曉與否就是分辨「搔首迷惘」與「拈花微笑」的時候。學一種外文至少是多開一扇了解異國文化之門,有人招手入覽的怦然心動感。學習外語或做其他事的秘訣,就是第一要「下定決心」,強烈欲望自然會想辦法運用資源、集中意志達成目標、造就進步。培育自信心,不怕錯而敢講與勇於改進。當前網路發達,學習語言資源豐富,可說只要有意即有資源。當然,有老師則可事半功倍。
多年來,英語是國際最通用。國發會希望台灣的人才未來在國際舞台上,不要因為語言的關係,失去發展的機會,更要讓資源不足的孩子也能增加接觸英語環境的機會,就推動雙語教育。這是可貴的動機,下一步則是實踐的方式。
語言是思考、理解與溝通的工具,因此,每人需要精通一種語言(通常是母語),尤其是獲得專業知識時,更顯重要,而且精通一種語言方便成為理解其他語言的基礎。其次才是學習其他語言,諸如教師等專業者需精通,其他則可溝通使用即可。
(作者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