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醫學教育 別引錯榜樣

◎ 温啟邦

《醫師是什麼》的論戰,又增一篇,清大陳副校長以卡利-伊利諾醫學院為例,說整合工程於醫學課程可以提供病人更人道的照顧,以這種模式驗證陽明交大結合之智慧,成立後醫系的正當性。很可惜,陳副校長引用的不是美國主流醫學院的方向。

美國有多達一百五十多所醫學院,卡利-伊利諾醫學院剛成立,尚未有畢業生,名不見經傳,而以融合工程打出獨一無二的口號,是否會順利還是會觸礁,言之過早,實在不應成為「培養醫師工程師」的說帖,這類實驗式的醫學院絕非我們的榜樣。

誠如賴其萬教授指出,台灣醫師人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增加醫學系可以解決。筆者當年擔任美國密西根醫學院入學甄試委員,因為醫學院經費來自納稅人,如何使畢業生能往偏遠地區服務,是我們委員的使命,也是考核學生的要點。

要說動學生為偏鄉服務不簡單,有很多面向考量。首先選取來自偏鄉而非都市的學生,是第一要務。過慣都市生活的人,很難適應偏鄉;來自偏鄉的學生則較可能激發其歸屬鄉土的榮譽感,若能輔導其在該地成家立業,更可能在偏鄉牢牢紮根。

其次,在醫學教育培育時期,要特別加強在偏鄉行醫的特殊技能或語言溝通能力,例如了解偏鄉為什麼窮人多病也多,健康欠佳的主因是生活習慣不良,吸菸、酗酒、不運動、交通事故等。醫學教育不重視這些預防與治療,如何能有效行醫?空有高科技知識,什麼機械工程融入醫學,根本英雄無用武之地。

所以,台灣除了要改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醫學教育,還要面對「不患沒有高科技知識、只患沒有接地氣的偏鄉醫學教育與行為科學」。

美國醫學院學生,入學前滿腔熱血,口口聲聲視病如親,願當家醫科醫師到偏鄉服務,一旦進入醫學院,態度逐漸轉變,因為教的是死板純科學,天天生吞活背,醫學知識大爆炸,自顧不暇,還能有閒暇念工程?畢業前,逐漸了解醫師與財務利益的關係,知道要選擇快樂之道(ROAD to happiness)。ROAD是放射線科、眼科、麻醉科、皮膚科的開頭字母,這些「錢多事少」科的誘惑,將悲天憫人想去偏鄉服務的惻隱之心「現實化」了!

呼籲掌握醫學教育的諸公,拒絕關說,不要打著公費生服務偏鄉大旗,卻以醫師工程師為課程口若懸河合理化新增醫學生。難怪陽明大學郭博昭研發長說,對不同人講不同的話,短期可風光啟動,但長期將是對台灣社會嚴重的災難,包括醫學界與偏鄉民眾。

(作者為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