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兩岸的國際視野已改觀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並沒有扭轉川普的抗中戰略。拜登上週出席G七峰會,說服G7領袖、北約、歐盟,發聲關注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國際反華勢力正在擴大而非縮小。(路透)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並沒有扭轉川普的抗中戰略。拜登上週出席G七峰會,說服G7領袖、北約、歐盟,發聲關注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國際反華勢力正在擴大而非縮小。(路透)

「國際反華勢力」,乃北京對關切中國民主自由人權者的通稱。以前,在北京口中,這種勢力只有一小撮。但,這種勢力近年暴漲,形同「天下圍中」。國際反華勢力快速集結,其實不是西方國家所欲,因為仍有政府、企業念念不忘「和平紅利」。只不過,習近平想的跟大家不一樣,從改革開放到露天監獄,從韜光養晦到戰狼出征,改變了西方的中國政策與中國觀。

西方的中國政策與中國觀,二○一七是一個分水嶺。該年底,川普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中國想要取代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地位,中國被從合作夥伴重新定位為競爭對手。於是,經貿戰、科技戰、價值衝突、地緣爭鋒,美中關係一步步倒退。二○一八,習近平透過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集體領導、接班慣例不復存在,貶抑鄧小平、崇拜毛澤東、新疆再教育營、香港國安法、戰狼外交,一路鋪陳著習近平的霸權夢。而在川普劍指中國弱點、習近平下盤不穩之際,二○一九年底爆發了可疑的武漢肺炎,且因北京隱匿疫情、世衛延遲通報,釀成全球性災難,華府政局為之一變。

二○二○年底,拜登在大選獲勝,由於與習近平頗有私交,有人預測美中關係可望改善,小英政府將兩頭落空。這種誤判,忽略了川普主義具有國會、兩黨的共識背景,尤其忽略了習近平挑戰美國霸權的狼性。果然,拜登上任幾個月,並沒有扭轉川普拉開序幕的戰略調整,修正的是加強與盟友協商合作。從美日澳印四方會談,美日、美韓、美英高峰會,到G七、北約、歐盟之修復整合,西方終於重整步伐。台美,官方接觸頻仍。拜登指出:這場競爭「不是和中國,而是民主國家和全世界的獨裁政府在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中競爭」。對台灣而言,台海現狀則是國際關注印太地區的熱點。台灣是亞洲的民主領頭羊,這種角色也越來越具體化。

上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人投資華為、中國航天科技、中國移動通信、中海油集團等五十九家中國軍工相關企業。上月底,拜登下令情報機關調查武漢肺炎病毒起源,九十天內提出報告;參議院也要求解密相關資料,並禁止政府資金資助中國的病毒增益功能研究。拜登橫跨大西洋,說服G七、北約、歐盟,發聲關注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北約還特別強調:中國的明確野心與獨斷行為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及北約盟國安全相關區域,構成系統性挑戰。看來,從竊盜經濟、隱匿疫情到數位極權主義乃至戰狼出征,國際反華勢力正在擴大而非縮小。北京的「反外國制裁法」,堪稱國際反華勢力自我實現的見證。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這些都是參考指標。

四十年前,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兩岸也由對峙走向交往,台灣在國際投資中國的潮流下錢進中國,促成其經濟高速成長,以開發中國家身分加入WTO,扮演世界工廠、國際市場。眼見中國崛起,有人主張經濟依賴理論,但隨著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上升,產業空洞化成為慢性病,北京對台的全面脅迫卻越來越露骨。二○○八至二○一六,以經促統大行其道,馬習會既是高潮也是折返點。二○一八,人進來、貨出去、賺大錢,潮起不久便潮落。反倒是,二○一六之後,台灣漸與中國脫鉤,經濟成長恢復活力,擺脫依賴中國的敗血症。更幸運的是,北京脅迫本土政權,緊縮來台交流觀光,反而讓二千三百萬人逃過武漢肺炎一劫!另一方面,兩岸關係的浮沉,與美中惡化連動,國共虛構的九二共識,早已失去國際政治的基礎。刻舟求劍,注定白費力氣。

在回顧李登輝執政以來,早期兩岸通過對話談判,雙方關係開始冰釋。但一九九六我國開始總統民選,兩岸關係又漸行漸遠。一直到四、五年前,只要兩岸之間出現齟齬,北京污名台灣是麻煩製造者,每每獲得大國共鳴,令台灣有苦難言。如今,民主世界獲致共識,一如許多雙邊與多邊聲明所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但麻煩製造者顯然指向中國。台灣的選擇已被視為「國際性的問題」,這是國人堅持民主、自主當有的自信,也是面對未來重新設定兩岸關係必須有的新思維。當然,國際聚焦台海,也隱含著衝突的風險陡升,這是我們不能沒有的危機意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