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 教學現場談精神疾病

◎ 趙南星

近日有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指出近年來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增加三倍,國內高達八成四的青少年曾感到憂鬱,呼籲課綱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應將精神、心理疾病教育獨立為一單元,這項提案已達數千人附議 。筆者身為國中教師,有一些看法。

首先,除了收拾結果,也要找到源頭。在《i世代報告》一書中,作者將一九九五年後出生的一代,定義為「i世代」,因為i(網路)在一九九五年開始普及,他們是人類有史以來,從出生就活在網路的一代。

作者比對各種研究和數據指出,這群i世代習慣活在網路上,以傳訊息取代真實的人際互動,加上社群媒體的盛行,讓他們與他人的連結薄弱,更慢長大,導致嚴重的集體心理危機。作者認為,二○一一年以來,美國青少年憂鬱症和自殺比率驟然升高的現象,和網路的興起密不可分。

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問題,不只在台灣,在各國都有增加的趨勢。除了網路外,《社會不平等》一書則指出,「貧富差距過大」的國家,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都會增加。

呼籲政府除了編列預算增加輔導人力,修改課綱之餘,也要認真找尋精神疾病盛行的原因,才能 治本。

在教育現場的多年實務工作,讓我發現學生的問題,常常來自原生家庭。好幾次連同特教老師、輔導老師和家長開個案會議,非心理專業的我,只覺得家長哪裡怪怪的。結束會議後,特教和輔導老師交換一個眼神互相確認,跟學生一樣是亞斯,原來是遺傳的。

上一代缺乏精神疾病或心理學知識,所以大部分的人都病識感薄弱;當我們的下一代擁有心理相關知識,不僅可更瞭解自己,甚至能回過頭幫助哺育自己的家人,讓社會更健全。

(作者為台北市國中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