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正名「台灣代表處」 美國熱台灣冷?

七十八位美國眾議員上週籲請川普政府,將我駐美代表處名稱從「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RO)」。(資料照)七十八位美國眾議員上週籲請川普政府,將我駐美代表處名稱從「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RO)」。(資料照)

七十八位美國眾議員上週籲請川普政府,將我駐美代表處名稱從「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RO)」,外交部政次曾厚仁本週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此案「進行中」。這原本是台美關係正常化的指標,但外交部之後卻連兩度「澄清」,改口「進行中」的意思是「持續進行的努力」,不是已在執行這個案子。態度明顯冷熱有別,也透露對美政策的思維。

台灣與美國近年互動佳,美國國會跨黨派通過「台灣旅行法」等多項友台法案,行政部門也提高與台灣的政治交往層級與強化安全關係,包括派出國務次卿、衛生部長等高層官員來訪,川普政府至今的十一度軍售,大幅強化台灣的防衛能量。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部署,視台灣為戰略夥伴,不讓戰狼中國的擴張威脅所吞噬,已是台美共同利益。

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束,行政部門交接期間,美國國會繼續通過「台灣保證法」,納入對台軍售常態化等文字。誠如蔡英文總統所言,「支持台灣已經是美國民意主流,也是美國跨黨派的共識。」台美趨於正常化的交往,成為美國政界挺台力量的推動方向,這並涵蓋雙方派駐機構的提升與更名,既凸顯台灣非屬中國,也讓台美往來更加名副其實。

去年「台灣關係法」實施四十週年之際,在台美共識下,做為「美國在台協會」的我方對應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正式揭牌改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完成北協更名後,外界也倡議,未來應將真正派駐在美國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另方面,美國跨黨派議員則順勢提出法案,要求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命應比照駐外大使,須經參議院確認同意。

美國眾議院「中國任務小組」並於十月份報告中建議行政部門,應允許我駐美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上週再有七十八位眾議員聯名致函國務卿龐皮歐倡議此案。此案屬國務卿權責,無涉修法,以目前台美關係的熱絡程度,有相當的爭取空間,而且,去掉經濟文化等功能性限縮字眼,正名台灣,也更能反映台美之間既深且廣的厚實關係。套一句先前荷蘭駐台代表宣布在台機構的名稱,從「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改名稱為「荷蘭在台辦事處」,是「少一點、多很多」。而我駐美機構正名台灣,則更屬順理成章。

不過,美國政界的相挺動作,我們似乎沒有好好接下這顆球。外交部兩度「澄清」政務次長所指稱的「進行中」,並不是已經在執行這個案子,「也沒有證實說會改成怎樣的名稱」;且未有確切推動時程。從這些說明,也看出蔡政府在面臨美國行政部門的交接期,對於如何推進台美關係優先議題的排序,顯得瞻前顧後。這位政務次長在立院答詢內容雖非第一次遭外交部事後改口,但彼此出現前後說法的落差,也更對照蔡政府的冷處理態度。

正名台灣,既符合台灣主流民意的多年期待,在國際辨識上也可避免與中國產生混淆。全球這次因武漢肺炎肆虐,大型活動舉辦受限,而台灣因防疫有成,職棒領先全球開打,原是好事,卻因「中華職棒」之名引起國際媒體誤解,甚至誤植為在中國開打。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為此中肯建議,「中華職棒」宜在英文加註TAIWAN,減少國外球迷誤認。同樣地,我們捐贈口罩等醫療物資送往需要的國家,也是美事一樁,卻因執飛的華航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被誤認為中國籍航空,防疫外交反而大打折扣。

駐外館處的正名,亦是相同的道理。中國為了封住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除挖走我邦交國,消滅「中華民國」外,近年更進一步施壓無邦交國,迫我當地駐館拿掉「台灣」,只能改以「台北」為名。北京試圖要消滅台灣的國際人格,龐皮歐國務卿則反擊說「台灣非屬中國一部分」,強調這是兩黨的共識。在預期美國抗中挺台力道仍會延續,蔡政府對推動在美駐館正名台灣,應有更明確且主動的態度,讓美國政界友人充分感受這是一項共同推進的優先議題。這不光是要「進行式」,還需積極努力落實為「完成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