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托.柯里昂溜進公寓,把樓梯間的燈泡旋轉弄鬆,讓它因接觸不良而熄滅,等到角頭老大范倫奇回到公寓,埋伏暗處的他伸出槍管…。在經典電影「教父」第二集,教父維托製造黑暗並利用它掩護殺人罪行。虛擬的電影情節告訴我們:黑暗是一切罪惡的掩護。
卅五年前的一個黑夜,新竹兩名警員騎機車遭遇伏擊,雙雙遇害,就在事發前幾天,現場唯一一盞路燈熄滅了。多年後才知,是胡關寶犯罪集團用彈弓射破路燈,躲在暗處殺警奪槍,接著展開一連串的謀財害命。真實的治安事件告訴我們:黑暗不但掩護罪惡,也是罪行的開端。
犯罪防治對策的「破窗理論」說,當一扇窗戶被打破,若不儘快修復,其他窗戶就會跟著被打破,最後整條街失守。「破燈效應」也是如此,一旦路燈被接連破壞,黑暗形成治安死角,就會付出重大代價。
破燈效應害死兩警,並在卅五年後害死馬籍女大學生,以後者來說,如果檢視路燈重複破壞的規律,就可分析出犯罪慣性,預先設下埋伏,在宵小再次動手時逮人,從而嚇阻後續罪行:這就是透過犯罪偵防作為,達成預防犯罪的目標。
女學生命案也暴露「吃案」的老毛病,警界第一位有勇氣面對吃案的人是前警政署長顏世錫,他建立報案三聯單,企圖根除「犯罪黑數」,可惜留下未竟之功。
吃案動輒拔官,代價不輕,為何無法根絕?因為吃案不一定會被發現,但不吃案卻可能撐不過眼前,警察被迫兩害取其輕。
如果治安數據難看,縣市首長臉色就更難看,被「驅之如牛馬」的警察向來使命必達,自然得幫首長「分憂解勞」,但治安常常是社會集體業報,而警察更非萬能,一旦不堪負荷,吃案就成為唯一解方;因為首長開心,警察才能延命。
有時媒體推波助瀾,製作「治安績效全國大排名」,丟根骨頭給縣市首長追逐,吃案就更變本加厲了。
政界第一位拒絕吃案,且所屬警察局長也貫徹執行的人是前台南市長賴清德;但不吃案的結果,治安數據不會太好看,面對民意壓力,一般縣市首長和警察局長有幾人扛得住?
欲杜絕吃案,首須縣市首長帶頭鬆綁並頂住壓力,其次是嚴懲吃案使警察視它如洪水猛獸,最後是民眾要拒絕迷信數據;因為數據會說話,也常常「說謊話」,只要敢吃案,沒有做不出來的數據。
檢討治安須亡羊補牢,卻不可無限上綱,甚至藉機政治追殺,因為社會有傷亡時,最不需要的就是落井下石。
海明威說:到頭來,那些受傷之處,必將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對警察而言,危機就是轉機,警政署長陳家欽已嚴令再有吃案就嚴懲,倘能一鼓作氣,建立不吃案的新文化,他將在警察青史上留名,超越賢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