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溜滑梯承載的不僅是童年回憶,更是小兒子欲脫離父親陰影的意象。 (故事工廠提供)
《小兒子》劇照,左起為演員李天柱、藍鈞天。(柯曉東攝,故事工廠提供)
《小兒子》中一把長椅在父親確診失智後,陡然拉長,讓兩人距離更遠。(柯曉東攝,故事工廠提供)
失智症的電影不知凡幾,曾經拿下大獎,廣為人知的傑作就有《明日的記憶》、《我想念我自己》和《長路將盡》,國片《被遺忘的時光》用都更廢墟來形容病患腦部狀況的意象更是影史上的美術經典,舞台劇《外公的咖啡時光》用「集中營」來形容病患和家屬備受煎熬與折磨的困境,同樣亦激發極大共鳴。
要探討失智症,迷失與錯亂都是不可或缺的細節,然而失智症患者「至親不相識」或者「近忘遠憶,逐步崩毀」的症狀大致相近;失智症家屬有人避閃,有人累癱的惡劣情緒,家家戶戶亦皆相似。欠缺新意,就如同炒冷飯,就算心誠意重,入了口卻是味同嚼蠟,根本就白忙一場。故事工廠的《小兒子》選擇結合駱以軍的同名小說,讓失智症引生的家族症候群,多添了從父子心結切入的角度,使得照顧煎熬或者人倫矛盾都又往深處下鑽了好幾層。
故事從公園的滑梯展開,小兒子把滑梯畫成了大象,父親盛讚兒子有繪畫天分,兒子卻發現不管是美術競賽勝出,或者出版社的曲意奉承,其實全都是看父親的光環情面,在他人「靠爸族」的碎嘴搬弄下,所有在「同情」或「親情」下得到的庇蔭,有何光彩可言?從兒子「懂事」的那一天,他就選擇了逃避:逃避親情與夢想。前者是他相信只要離父親遠遠的,就可以甩脫父親的陰影;後者則是就算自己真的很愛也很享受繪畫,但已信心盡失,不想有夢,更不敢逐夢,於是放棄插畫改行當了房仲業者。
兒子可以逃開父親的陰影,卻逃不了父親的病痛。父親失智後狀況頻生,大兒子長居美國,只剩一張嘴關心父親,女兒嫁人、女婿不貼心,一切只能仰賴小兒子,但是一根蠟燭兩頭燒,人生肯定就一片混亂…家人照料乏力,彼此言語傷害的長照亂象歷來已是失智症影劇最愛呈現的細節,《小兒子》的心意在於用「暴力」來對照今昔:兒子強要替渾身尿屎的父親洗澡,只換來「為什麼要欺侮我」的哀嚎,氣到兒子大吼:「再這樣,我不要你了!」然而,兒子童年學游泳,好說歹說就是不敢閉氣下水,那時候的父親,也同樣是「再這樣,我不要你了!」的斥罵…相近的情緒,情似的對白,平行時空下主客易位了,但是肢體與語言暴力的殺傷力,何止是如針刺胸?
駱以軍的作家身分,駱以軍的原著,讓全劇最傷感的情節都順理成章圍繞著父親的「作家」身份轉:簽書會上作家忘了自己名字怎麼寫了,如何簽得下去?父親拒絕就醫,欠的書稿又遲遲無法終章,兒子只得借田野調查之名,騙他去採訪醫生,在連哄帶騙下與醫生一起模擬演出看病情節,才能套問出病情;父親只記得出版社老闆的姓,卻忘了老闆長相,兒子得扮成老闆洽公,才不會被他趕出家門…昔日作家何等風光,如今作家何等黯淡,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究竟該怎麼寫完,作家和觀眾同樣都有懸念,導演此時提供了兩個答案,先是驚歎,繼而驚喜,其實就是在告知觀眾:一念地獄,一念天堂,人生要好或壞,不就是在你我一念之間?
「失智的人好像在做時光旅行,他和我們待在同一個空間,只是我們看到的是現在,他們看到的是過去。」《小兒子》中這句台詞出現了好幾回,兩個時空毫無交集的對話,前言不對後語,創造了荒謬喜感,提供了很多引人發噱的笑料點子,亦可以帶出讓人噴淚的悲情泣訴,導演黃致凱特別在父子常去的公園中設計了一張雙人椅,父親在左邊,兒子坐右邊,父親確診失智後,那張椅子猛然就拉長延伸了起來,父子越行越遠,病痛拉開的父子距離,躍然舞台,也呼應了劇名標準字「小兒子」畫龍點睛的設計概念。
串連兩個時光的關鍵人物就是正牌的「小兒子」,那位只能活在過去時空下的小童星。他每每在成人父子記憶閃回時才會猛然現身,卻是讓「大」兒子想起從前,讓「老」爸爸重見昨天的媒介,童星陳玄家的表現可圈可點,台詞精熟,戲味十足,讓飾演父子的李天柱與吳定謙在他的小手「牽成」下,時而歡笑,時而落淚,一個家族的記憶無非就是如此悲喜交織。
另外,失智老父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黃致凱用了巨型投影圖,鋪陳出既混亂又迷航的都市叢林意象,觀眾頓時就能接受及體會到主角的驚慌失措,舞台意境不必全靠話白,讓人一眼就看懂的視覺符號,威力更勝千言萬語。
唯一引人非議的情節在於編導讓養老院成了狂人院,雖然情節極誇張極好笑,編導本意應是想讓不忍心的兒子決定再把父親接回家,卻讓這個可以讓家屬喘息的收容機構平白背負了沉重惡名,那是為了凸顯戲劇效果所做出的「惡」的選擇,所以導演黃致凱得在最後上台告白,當年他曾經親手把父親送進養老院,事後懊惱不已,卻也只能透過戲劇彌補他的悔恨。
看完《小兒子》,徜若你願意多爭取一點還能陪伴失智父母的時光,千萬別再猶豫,這些短痛一定好過他日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長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