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維持現狀」的華盛頓體制(上):高橋是清內閣

高橋是清是「波瀾萬丈」之人,他對於權力看得很淡,很多人以禪宗意象的「達摩首相」為他的暱稱。當首相對高橋來說只是個偶然,他真的有興趣的事情只有財政。

李拓梓

凡爾賽和約簽署後,,世界的和平看似大致底定了下來。但世界局勢仍然潛藏著很大的危機。高額的賠償超過了戰敗國的負荷、保護主義的興起讓經濟危機蠢蠢欲動,「國際聯盟」雖然成立了,但是主導的新興強權美國卻沒有加入,以致於「國際聯盟」無法成為各國多邊協商的舞台,雙邊協定依然是當時國際局勢的主流。

1917年,日本外務大臣石井菊次郎和美國國務卿藍辛(Robert Lansing)簽下協定,確保中國門戶開放,美日同享均等權利,但美國承認日本因為地理因素,在中國擁有部分特權。日本滿心以為這樣的協定,確保了日方在滿蒙的特殊利益。也因為這個協定再加上早先的「英日同盟」,讓日本在凡爾賽會議當中順利繼承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

但「凡爾賽體制」畢竟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和約,對於亞洲地區的著墨不多。當列強再一次把眼光移向亞洲時,便需要再針對亞洲區域的均衡作出協調。成為列強領袖的美國,因為本身並未參與國際聯盟,因此主動要求召開華盛頓會議,針對太平洋地區勢力範圍、各國海軍軍備,以及中國問題做出更細緻的討論。

華盛頓會議在備受愛戴的「平民首相」原敬被刺殺後一週召開,倉促接任的首相是原敬內閣的大藏大臣高橋是清。高橋的專長是財政。從第一次山本權兵衛內閣開始,他曾經七次擔任大藏大臣,可以說是松方正義過世之後,日本財政的領導者。由於高橋內閣是原敬被刺之後倉促成立,因此同為「政友會」組成的高橋內閣,留任了大多數的原敬內閣閣員。

原敬被刺殺後,倉促接任的首相是原敬內閣的大藏大臣高橋是清。(維基共享)

高橋是清的人生可以說是「波瀾萬丈」,他出身仙台藩的下級武士之子,十一歲到橫濱學英文,十三歲時在橫濱外國人活動的「異人館」當服務生,用相當有限的英文求生,也因此進步頗多。十四歲時他得到千載難逢的機會,獲得藩裡的支持,到美國留學。

不過在西岸的奧克蘭,高橋因為遇人不淑,被當作奴隸對待,一面讀書一邊當人家的僕人,日子過得不是很好。直到明治維新後,才經過希求懂英語人才若渴的日本領事館協助,回到日本,那時候高橋十六歲。

他回到日本之後,在「開成學校」擔任英語教師,由於年輕氣盛、經歷豐富,而且學校的待遇還算不錯,因此高橋很多時間都流連花街,後來索性辭去教職,在餐廳彈三味線過日子。高橋這樣不受拘束的人生並不久,因為大家都知道他英語好,很快又拿到其他學校的聘書,最後進入東京大學預備學校擔任英文老師。看過《坂上之雲》的人應該都有印象,高橋當過正岡子規和秋山真之的英文老師,就是在這個時候。

高橋是清一上台,就面臨「華盛頓會議」的挑戰,他把這項重責大任交給續任的原敬內閣外相內田康哉。內田一向主張要好好跟被認為是下一個強權的美國,維持友善關係,因此這場由美國人主導的會議,內田再三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並強調這個方針跟帝國利益一致。

為了讓談判順利,高橋內閣派出了特命全權大臣,當時的駐美大使幣原重喜郎、海軍大將加藤友三郎,以及末代將軍慶喜的兒子,貴族院議長德川家達出席,務必要再合作方針下,建立太平洋區域的新秩序。

會議進行得相當順利,日英美法四國,首先簽訂了「四國條約」,確保太平洋地區島嶼所述必須「維持現狀」。同時以此為理由,中止了有攻守同盟約定的「英日同盟」。

華盛頓會議中,日英美法四國,首先簽訂了「四國條約」,確保太平洋地區島嶼所述必須「維持現狀」。同時以此為理由,中止了有攻守同盟約定的「英日同盟」。(圖:網路)

接下來,為了符合「戰後」的情勢,加上戰爭所造成各國無力負擔軍備競賽,因此達成了美英日海軍總噸位「五:五:三」的裁軍共識。這個裁軍會議是「華盛頓會議」的重頭戲,也是高橋必須派出和日俄戰爭英雄東鄉平八郎、山本權兵衛並列海軍領袖人物的海相加藤友三郎出席的原因。高橋很清楚,軍方的事情只有軍方搞得定,加藤友三郎明白世界局勢在變,也知道連續多年征戰,政府財政已經油盡燈枯,裁軍確實有其必要。高橋當時並不知道,這次裁軍在軍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埋下了他多年後在「二二六事件」中被刺殺的原因。

華盛頓會議還確認了一件事,就是除了美、日、英、法、義五個主要國家外,荷蘭、葡萄牙、比利時和中國也談成了「九國公約」,公約再一次確認了殖民主義的晚近者美國,對中國問題積極倡議的「門戶開放政策」。

由於條約確保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日本滿心以為已經擁有的滿蒙特權,正式遭到列強否定。同時,在中國方面的堅持下,日方最終答應撤出山東、正式放棄「二十一條」對整個中國的主張。沒有簽署凡爾賽和約的中國,終於在華盛頓會議上對日本扳回一城。無論是凡爾賽體制、石井藍辛協定,還有英日同盟,現在都結束了。

在談判上,日本在華盛頓會議中可以說是全盤皆輸,高橋的領導也受到了挑戰。內閣當中被認為最有機會繼任的內相床次竹二郎認為,高橋在外交上過於軟弱,內政也拿不出什麼新招,尤其後來東京工業學校等五校升格大學的事,引起政友會內部嚴重衝突,再加上執政團隊內部針對財政、社會秩序、共產黨的處置態度,都有不同意見,「政友會」內部爭執甚至到床次決定要脫黨行動。

床次竹二郎。(維基共享)

高橋是清是「波瀾萬丈」之人,他對於權力看得很淡,很多人以禪宗意象的「達摩首相」為他的暱稱。當首相對高橋來說只是個偶然,他真的有興趣的事情只有財政。既然政友會內不限於紛亂,於是高橋便以閣議不統一為理由,辭去了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只是接下總理任務的,並不是造反的床次,而是心心念念於要完成裁軍任務的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

這下原敬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政黨內閣體制,又因為「政友會」內部的紛亂而回到軍人組閣的年代。至於壓垮高橋的最後一根稻草床次本人,在這次內閣改組中甚至沒有被列入候選名單當中。床次一生都是內閣當中的實力者,但永遠都是呼聲最高卻沒當上首相的「萬年首相候補」,反而是無心權力的高橋,後來又在政友會再次復出的時代裡,當了好幾屆內閣的大藏大臣,直到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被刺殺為止。(待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