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兩個極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大隈重信和寺內正毅內閣 (下)

如果是承平時期,寺內正毅應該會受到歡迎。問題是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日本內憂外患的時代。

李拓梓

續上篇

經過元老們,尤其是山縣有朋主導的討論,接下大隈爛攤子的,是陸軍出身的朝鮮總督寺內正毅。寺內是長州出身的軍人,年輕時跟閑院宮親王一起留學法國,在陸軍頗受拔擢,當過陸軍大學校長,也出任桂太郎內閣的陸軍大臣。寺內正毅的右手在西南戰爭時受過傷,因此常常都把右手背在後面,不讓人看見。

山縣有朋是不相信政黨的人,他認為大隈重信做不好,關鍵都是因為被政黨綁架。他要寺內正毅想辦法在不依靠政黨的狀況下,組成「超然內閣」。寺內雖然被認為是傀儡,但做事實在可靠,敵對的尾崎行雄曾說寺內「思慮周密」,也不是胡說。他的內閣,在政治上同時得到元老、軍方、原敬的政友會、加藤高明的同志會,還有犬養毅的國民黨支持,說他是「舉國一致內閣」也不過份。

寺田正毅。(維基共享)

雖然政治關係做足,但媒體卻很看不起山縣有朋這種垂簾聽政的做法。由於大隈重信時期埋下的自由之根漸漸茁壯,當時的輿論越來越發達,「大正民主」越來越有個樣子,現在還在經營的評論雜誌《中央公論》就是當時由吉野造作等人創辦的批評性刊物。吉野造作一直以批判政府的角度出發,是當時公認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他對政府沒一句好話,也造成輿論的風向不利於政府。

因為這樣的氣氛,寺內內閣被知識圈、輿論界貶的一文不值,不僅被批評是「藩閥內閣」,大家還為他取了一個「比利肯內閣」(ビリケン內閣、Billiken)的綽號。一方面嘲笑寺內正毅本人頭兒尖尖,活像幸運之神「比利肯」,一方面也是「ビリケン內閣」發音跟「非立憲(ヒリッケン)內閣」很相似。簡單來說,會有這個綽號,就是因為知識圈、輿論圈覺得寺內正毅組閣根本不合憲。

位於通天閣的幸運之神「比利肯」。(http://happy-news-style.com)

不過,就算大家認為寺內正毅是山縣有朋的跟班,寺內本身的能力其實並不差。在總理任內,他推動多項改革,軍人出身的他,對軍人當然特別好。當時的軍人大多出身自窮困的農村,因此他提出多項法律,提高了軍人的待遇保障,也把日俄戰爭時開始推動的軍需動員制度化,並給予國民教育編列足夠的經費。

如果是承平時期,寺內正毅應該會受到歡迎。問題是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的時代。軍人出身的他,可以在最傾向自由派,給予社會最大開放空間的大隈重信之後出任總理,也是因為大老們相信內憂外患當中需要魄力的關係。

在外交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方酣,日本已經在遠東戰場介入,後續跟中國、俄國之間的協調還在進行當中。麻煩的是,俄國內部發生推翻沙皇的革命,革命陣營內部的紅軍、白軍之間發生內戰,協約國諸國深恐列寧主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紅軍勢力擴大,約定要支持白軍,出兵干涉俄國革命。

遠東戰場這邊,經過激烈的爭論,英、法、美、義、中、日最後都決定派兵前往西伯利亞,其中日本派兵七萬兩千人,遠超過各國約定的一萬兩千人上限,出兵的理由是「保護僑民」、「防範赤禍」,但實際的理由大家都很清楚,就是要擴張滿蒙的利益線。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中國當時跟日本借了一大筆錢,以提議者西原龜三為名,稱作「西原借款」,兩國也簽訂「日華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並以此派遣一千兩百名士兵前往西伯利亞作戰。由於貸款條件相當優厚,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很快就答應了日方的條件。

日本派兵七萬兩千人至西伯利亞,遠超過各國約定的一萬兩千人上限,出兵的理由是「保護僑民」、「防範赤禍」,但實際的理由是要擴張滿蒙的利益線。圖為《救俄討德遠征軍畫報》宣傳畫。(網路)

據說當時的代理總統馮國璋對段祺瑞提出質疑,段祺瑞私下告訴馮國璋,他一開始就沒有打算還這筆錢,答應日方的條件實質上也都可以應付了事。想當然爾,只派出一千兩百人去西伯利亞,應該也是應付而已。「西原借款」這筆爛帳,最後當然沒還,這也成為日後釀成中日之間誤會越深、衝突越烈的原因之一。

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各國在了解紅軍佔優勢的情勢不可違逆,且協約國在歐洲的戰事,因為美國參戰而扭轉為優勢後,紛紛決定撤軍,只有日本堅持不撤。這批部隊在西伯利亞戰事不順,軍人不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士氣非常低落。但日本一直撐到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才向國際表達撤兵的意願。總計派兵七萬三千人,戰死三千五百人。

不過,國外的事情畢竟很遠,寺內正毅施政上最大的難題,還是因為國內政經情勢。

連續的大型災害襲來,1917年,停泊在橫須賀軍港的「筑波號」發生爆炸,七十三人死亡,同年發生的大型災難還有造成五十人死亡的「松島炭坑火災」、米澤大火、造成一千三百人行蹤不明的東日本暴風雨、三百六十一人死亡的福岡桐野礦災。接連的災害襲來,讓寺內內閣窮於應付。

不僅如此,物價,尤其是民生必需品的米價持續上漲,壓力更讓寺內煩惱。1918年夏天,富山縣魚津發生民眾搶米暴動,憤怒的群眾攻擊米商、富豪和警署。這個騷動很快地傳染到各地,五十天內全國發生三百六十八起類似暴動。被稱作「女當家」(お家さん)、「第一女社長」的「鈴木商店」經營者鈴木よね,當時他們在神戶的總店就遭到暴民攻擊。這一連串的暴力攻擊行動,被稱作「米騷動」。

神戶的鈴木商店在暴亂中被燒毀。(維基共享)

為了壓制暴行,寺內正毅緊縮言論自由的程度,要求媒體不得報導這些燒打事件,也造成已經享受過自由甜頭媒體的反彈。有媒體用開天窗諷刺寺內,也有媒體人公開痛罵政府緊縮言論自由。再加上後來政府動用軍隊彈壓暴動,並要求媒體不得負面報導,全國新聞記者組織了「寺內內閣彈劾全國大會」。此時,寺內最大的靠山山縣有朋也透露了對寺內辭職的看法,寺內正毅最後就在抗議聲中,辭去了內閣職務。第二年他就過世了,享年六十七歲。

附帶一提,造成寺內內閣倒台的「米騷動」,也是一件衝擊台灣近代史的事。除了殖民地米價被內地的價格哄抬,造成民眾的經濟壓力之外,日本政府也開始期待能從一年兩穫的殖民地台灣,獲得多的米穀。

1921年,磯永吉、末永仁兩外專家,在陽明山竹子湖成功試驗出新品種的「蓬萊米」,1926年開始廣泛種植。從此台灣的米穀種植,開始從自給自足的「再來米」,轉為出口的「蓬萊米」。蓬萊米雖然收購價格高,但成本也比較高,讓貧農生計陷入困難,再加上後來政府鼓勵種植甘蔗,整個經濟體制開始偏向掠奪行的殖民地經濟。這些後來影響台灣的重大轉折,大約就是從「米騒動」之後開始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