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改變日本的總理們:制憲總理伊藤博文(下)

可以說是日本國家體制創建者的伊藤博文,是歷代首相當中唯一一位成為日幣肖像人物的總理大臣。他前後組閣四次,任職總理的日子一共2720天,至今仍然是最年輕當上首相紀錄的保持者。

李拓梓

續上篇

伊藤博文內閣一成立,就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個是內政改革,當時改革多頭而紛亂,無論在官吏任用、地方行政制度,都還在摸索當中,各地的推動速度也不一,憲法也還沒頒布,建立中央集權國家,把制度確立下來當然是當務之急。

第二個挑戰是不平等條約的改制交涉。這個問題從幕末一直延伸到明治,「岩倉使節團」當年出訪,除了見習,主要就是希望推動條約改正,但卻一無所成。現在國家制度確立下來,如果不順利改正,日本就會被列強當作二流國家,因此伊藤內閣認為條約改正非常的重要。

第三個挑戰是陸海軍制度的改革,現代化軍隊、徵兵制度既然已經確定,再來就是要建立一支強大的陸海軍,才能讓日本走向列強。當時日本和清、韓之間的爭議越來越多,甚至已經有過小規模的兵戎相向,建立一支能打仗的部隊,也成為當時日本國內的期待。

但是伊藤的政務工作一推行,就連續踢到好幾個鐵板。

伊藤博文是日本歷代首相當中唯一一位成為日幣肖像人物的總理大臣。(圖:網路)

首先是條約改正的成果不如預期。伊藤博文任命他的兄弟井上馨擔任外相,井上馨全力執行歐化政策,為了接待外賓而設置的「鹿鳴館」,成為洋務推行的交流中心。不過,和出身貧窮的伊藤博文不同,井上馨是公子哥,「鹿鳴館」裡面天天都在辦舞會,但是當時日本人對西式禮儀並不熟悉,經常發生像是把洗手水拿來喝、禮服不合宜等落人笑柄的事,因此效果不佳。此外,國難當頭,國內輿論對鹿鳴館內歌舞昇平,卻遲遲沒有成果的景象,也有嚴厲的批判,覺得這些外交工作只重視瑣碎的皮毛,光享受,卻對國家沒有實質貢獻。

但「鹿鳴館外交」的失敗,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1886年英國籍船隻諾曼頓號的船難事件(ノルマントン号事件)。這艘在紀州一帶觸礁沈沒的英籍船隻,竟被發現英國籍船員全數獲救,日本籍乘客卻全部淹死。經過調查,發現這樣的悲劇,是因為船長在救援時對英日人差別對待。此事因為日方的調查權被領事裁判權處處掣肘,最後引起全國公憤。更慘的是,本案經過當時神戶的英國領事審判,海難部份船長獲判無罪,刑事部分船長也僅獲判三個月監禁,引起日本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要求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推動「鹿鳴館外交」的井上馨,被認為要對這起事件負起最大的責任,於是只好辭去外相職務,「鹿鳴館外交」也因此終止。伊藤博文先是自己兼任外相,後來又因為形勢比人強,不得已只好邀請過去的政敵大隈重信一起承擔。伊藤的算盤是,與其讓大隈他們在外面抗議,不如把他找進政府。如果條約改正成功,那就是朝野團結、一致對外;如果失敗,那就是大隈的問題,民權派應該也不會對政府太刁難。

井上馨全力執行歐化政策,為了接待外賓而設置的「鹿鳴館」,成為洋務推行的交流中心。圖為鹿鳴館舞會浮世繪。(維基共享)

伊藤的想法大隈當然知道,因此一開始就拒絕了他的提議。但伊藤博文拚了命以共赴國難、共同承擔之類的道理,去遊說大隈重信,才免強取得了大隈的支持。不過,日本正式完成條約改正,廢除領事裁判權,要等到1894年才完成。這短短幾年的內閣總理大臣任職期間,國事如麻,改革經緯萬端,讓伊藤心交力瘁,最後決定辭去職務,擔任樞密院議長,專心去研議憲法,把總理的位子交給同盟的黑田清隆接任,結束了第一次伊藤內閣。

伊藤博文離開總理職務後,憲法也如他所願,順利施行。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1890年舉行眾議院的選舉。但天不從伊藤的願,支持政府的「吏黨」(國民自由黨、大成會和無黨籍),在國會選舉時,席次慘敗給傾向自由民權運動的「民黨」(立憲自由黨、立憲改進黨)。接下來的政局當中,眾議院處處跟政府、貴族院意見不合,讓政府政策在推動上,遇到很多難題。在憲法制度剛剛上路的前後幾年,內閣幾乎可以說是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縣有朋和松方正義幾個盟友輪流作莊。他們彼此擔任對方的閣員,攜手推動偏向保守的漸進改革政策,讓明治維新的路顛顛簸簸的往前進。

伊藤博文後來又前後三次組閣,其中最出風頭的,就是第二次伊藤內閣。他利用韓半島的「東學黨之亂」在朝鮮生事,跟清國發生衝突,並在日清戰爭中擊敗亞洲第一大國清國,讓日本走向列強之路,也確定了日本走向帝國主義擴張的政治方針。第三次伊藤內閣,則因為他無法團結國內政黨而匆匆解散。

伊藤博文利用韓半島的「東學黨之亂」在朝鮮生事,跟清國發生衝突,並在日清戰爭中擊敗亞洲第一大國清國,讓日本走向列強之路。(m.chosun.com)

這個教訓,讓伊藤博文改變過去不支持政黨政治的立場,親自將過去的盟友官僚、憲政黨等鬆散的「吏黨」系統,組織成「立憲政友會」,並且得到民眾支持而組閣,持續為日本的安全、利益做擴張的準備。雖然伊藤博文本身對對俄作戰極度保留,但日俄之間的衝突,卻越來越勢不可免。

伊藤博文最後的職務是韓國統監,當時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慘勝,但在韓半島的勢力得到國際肯定。伊藤博文雖然不贊成立即併吞韓國,但對於日本在韓半島的利益相當堅持。1909年,他在前往當時是俄國勢力範圍的哈爾濱,和俄國使節談判韓半島利益分配期間,遭到韓國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殺身亡。 因為東亞長期的歷史恩怨,伊藤博文的歷史地位,一直有很大的爭議。

2013年,因應中韓高峰會當中,韓國朴槿惠總統在哈爾濱為安重根立碑的建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僅同意在哈爾濱興建紀念館,更決定致贈一尊高達2.5公尺的安重根像送給韓國當禮物。雖然此事一度因為中韓關係惡化而停止,但還是在2017年順利運抵韓國北部的議政府市,並被擺放在車站前。此事也再一次攪動了中日韓三國的恩怨情仇,不過畢竟是長期的歷史問題,三方的表現都還算克制,雖有互相抗議,但沒有造成區域的緊張,只是三國原來就很微妙的感情,又再一次起了化學變化。

可以說是日本國家體制創建者的伊藤博文,是歷代首相當中唯一一位成為日幣肖像人物的總理大臣。他前後組閣四次,任職總理的日子一共2720天,至今仍然是最年輕當上首相紀錄的保持者。當然,除了歷史爭議外,他也有很多花邊新聞,據說他特別好女色,到處出差,當地官員都要為到哪裡幫他找藝伎傷腦筋。不過這個在當前被認為是政治人物大忌的愛好,當時卻是街談巷議中的美談,也可以見證「政治家」的典範,也是一直在改變的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