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梓
伊藤俊輔(左)與好友井上聞多(右)。(meiji.sakanouenokumo.jp)
日本初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年輕的時候,名字叫做俊輔,他不是武士,出身只是佃農之子,因為喜歡學問,跟著幫時長州最有名氣的吉田松陰學習,成為攘夷志士的一員。在塾生之中,俊輔比較年輕,只能做學長像是高杉晉作、久坂玄瑞等人的跟班。
俊輔不是武士出身,劍術確實不怎麼樣,不過遇到喊打喊殺的場合,也不會沒有他。
1862年底,松陰塾藩士火燒御殿山英國使館事件,俊輔不但去了,據說還帶著鋸子,幫忙鋸開了還沒完工的柵欄,讓同志們可以魚貫爬入,點火燒屋。
俊輔有一位好友井上聞多,聞多是藩主身邊的紅人,頗受信任。聞多雖非松陰塾出身,但和塾生關係緊密,俊輔也因此跟聞多混的很熟。因為頗受藩主寵愛,聞多經常挪用公款冶遊,手頭寬裕,個性豪放,見過不少世面。俊輔比較拘謹,對理想有一番敬意,做事情謹慎許多。不過兩個人的搭配默契十足。俊輔每天跟在聞多旁邊吃香喝辣,也算是跟著開展世面。當時兩人的「大哥」高杉晉作,據說就嘲笑過俊輔是聞多身邊的「銀蠅」。
高杉晋作(中)與伊藤博文(右)。(維基共享)
見多識廣的聞多,一直想要出國見見世面,花了很大的力氣遊說,終於得到寵愛他的長州藩主毛利敬親的支持。好不容易爭取到出國機會,俊輔一看機不可失,發揮銀蠅功能,也吵著要聞多也讓他跟著去。聞多喬了半天,終於喬出了讓俊輔跟班的機會。
這一次出國,真正打開了俊輔的眼界。倫敦最先端的軍事、文化和科技,把他從攘夷志士,轉變為「開國攘夷」的論者。儘管出國學習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次旅行,真正改變了俊輔跟聞多的一生。
那幾年,一向主張攘夷的長州,遭遇了重大的困難。1863年攘夷行動開始後,長州率先領銜,砲擊關門海峽航行的外國商船,引來西方各國的不滿。同時,攘夷行動也讓京都不安寧。
先是專殺攘夷敵手的「天誅組」成員,把京都弄得腥風血雨,合境不安。接著,原本支持攘夷的天皇,突然一夕找了薩摩藩、會津藩等「公武合體」力量來京都維持秩序,而原先力主攘夷的公卿,則慘遭流放。隨著「公武合體」勢力的振興,頓失靠山的攘夷志士先是在池田屋遭到新選組的屠殺,接著又在全力反擊的「禁門之變」遭受重創。整個攘夷力量在京都遭到嚴重的打擊。
桂小五郎(前中)主導的新政權主導藩政,立場相近的伊藤俊輔(後右)跟井上聞多的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維基共享)
屋漏偏逢連夜雨,1864年,以英國為首的四國聯合艦隊,仗著船堅砲利,把長州打得落花流水。被恩師評價「政治能力極佳」的伊藤俊輔,大約就在此時跟好友聞多一起提前結束歐洲之旅回到日本,為力保長州不滅亡而努力。
俊輔跟聞多先去橫濱見英國公使帕克斯,跟他表明有意調和長州與英國間的關係。帕克斯卻認為,長州心意已決,俊輔的行動只是讓自己陷入難題,因此提議若是調停失敗,願意給兩人政治庇護。
俊輔毫不猶豫地拒絕這項提議,他說身為武士(其實他根本不是),如果調停不成,就要有為藩戰死的決心。話是這樣說,但總之調停確實也沒成,而長州一下就被打得兵敗如山倒。在高杉晉作主導下,道歉賠償,議和了事。這一場敗戰也引發了長州內戰,先是保守派的椋梨藤太掌握大權,大舉逮捕攘夷主張者,驅趕流落長州的七卿到九州的太宰府。接著是攘夷勢力再次集結,以農民組成的「奇兵隊」叛亂,擊敗士氣低落的藩兵,趕走椋梨藤太,再一次奪回政權。
但經歷了這一連串的亂局,攘夷派不再是盲目攘夷,由桂小五郎主導的新政權主導藩政,立場相近的伊藤俊輔跟井上聞多的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長州重新振作之後,勵精圖治,也順利得到外國同情,連續兩次擊敗幕府的征伐,並且在坂本龍馬的牽線下,跟宿敵薩摩藩握手言和,開啟了倒幕風雲。
長州五傑。上段左から遠藤謹助、野村弥吉(井上勝)、伊藤、下段左から志道聞多(井上馨)、山尾庸三
而穿梭其中的伊藤俊輔和井上聞多,本來被認為是二流人才,但因為被認為一流的志士紛紛犧牲,而搖身一變成為倒幕幹部的中堅份子。維新成功之後論功行賞,改名博文的伊藤俊輔跟改名為馨的井上聞多,也都備受重用,歷任要職。
活下來的伊藤博文跟井上馨,先後經歷了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前輩的團隊,優秀的政治能力逐步展現。大久保利通死後,兩人都開始政治上急速爬升的階段,井上馨成為大藏大臣,伊藤博文則成為初代總理大臣。
帝國憲法的訂定,伊藤博文居功厥偉。他力排眾議,拒絕自由民權運動的主張,堅定效法普魯士帝國憲法的立場,也為自己招來許多非議。但實力為上,當時正值政治黃金成熟期的伊藤,得到政府要員充分的信任,爬上了高位。1898年,伊藤博文授命再次組成內閣,他前前後後一共組閣四次,可以說是明治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帝國憲法的訂定,伊藤博文居功厥偉。他力排眾議,拒絕自由民權運動的主張,堅定效法普魯士帝國憲法的立場。(圖為日本千元鈔票上的伊藤博文像,網路)
總理大臣雖然地位崇隆,權力卻不大,重大問題還是要經過「聖斷」才能實施。這樣的體制下,天皇仍然有重要的決定權,雖然他經常不想做決定。
但這個體制也導致了許多決定要經歷多重討論而漫無效率。很多人認為,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決定之所以如此緩慢,和這樣的「聖斷」制度有很大的關聯。不過當初訂定憲法的伊藤博文可能不會這樣想,對他來說,天皇不想管的事情,正合他所意。這樣看起來,比起因為被認為獨斷獨裁而被刺殺的前輩大久保利通而言,伊藤博文的專斷,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伊藤最後的命運,也是死於刺殺。1905年,在日本併吞韓國後不久,作為殖民地統監的他,被韓國反日志士安重根刺殺身亡。至於井上馨,幾次大難不死的刺殺後,他活了下來,只是因為操守不佳,形象不好,政績也不怎麼樣,年紀越來越大、關係越來越多,多次進出內閣、產業界,變成了財經大老,反而好好的在自宅中養老,度過了有趣豐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