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的日常》改變日本的總理們:制憲總理伊藤博文 (上)

伊藤博文深感德意志爭取獨立的憲法根源,比起英國的民權發展,更接近當前日本的實際狀況。有執政經驗並且和自由民權運動交過手的他,認為即使像「鐵血宰相」俾斯麥這樣的人物,也會因為受限於國會的壓力,而有許多當為而不可為之事。因此他深深感覺,日本未來立憲的選擇,只能是德國,英國的普通法制度、民權和自由傳統,不可能移植到日本。當然,伊藤的決定早有心證。

李拓梓

伊藤博文是明治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日本廢除維持數千年的太政官制度,採行歐化制度後的第一任閣揆。那一年他四十四歲,至今為止,都是史上最年輕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位置的人。

他年輕的時候叫做伊藤俊輔,出身長州,是吉田松陰的「松下村塾」門下弟子。他原來是佃農之子,後來因為被收養,成為下級武士。幕末的攘夷志士風起之時,他還很年輕,因此在「松下村塾」的就學期間,他一直在年紀稍長的高杉晉作、木戶孝允麾下當跟班。他劍術很差,但做事細心、任勞任怨,因此頗得長輩的喜愛,吉田松陰就認為伊藤很有政治頭腦。據說長州志士攻擊品川的外國使館群時,伊藤博文就是那個記得帶剪刀,才讓這些被擋在鐵絲網外的糊塗志士們,得以進入使館區放火的人。

伊藤博文接任總理之前,就已經參贊機要,他因為曾經偷渡去英國,喝過一點洋墨水,因此會講英文。維新之後他被派為兵庫縣知事,負責神戶港的外國人事務。低階武士「足輕」出身的他,可以跟像是他自己出身的長州毛利家等藩主們平起平坐,也證明了時代因為維新的關係,而有了巨大的改變。

伊藤博文是明治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日本有了憲法制度之後,第一任閣揆。(圖:網路)

明治初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確立,伊藤博文參與甚深,無論是「廢藩置縣」、「徵兵制」或者「殖產興業」,他都有很深的參與。因此,隨著「維新三傑」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因為各種原因而死去,伊藤博文這一代,就躍上了歷史舞台,開啟了明治維新的下半場改革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一個憲政國家。

當時的輿論有兩種看法,兩派為首的,又剛好是兩位銜命立憲的「國憲審議官」。大隈重信倡導的「急進派」,因為對自由民權運動的同情,又受到美國獨立宣言的影響,主張盡快開設國會,引進民主制度;而伊藤博文這一邊的「漸進派」,他們認為國家的近代化,首先必要的就是秩序的維繫。

隨著立憲的腳步加劇,兩派的衝突越來越激烈,尤其伊藤博文從大隈重信的意見書中,提出了「政黨政治乃是立憲政治的本質」時,伊藤幾乎無法忍受,他認為這是把君權轉移給人民,大隈這樣做,根本只是在幫自己同情的自由民權運動組閣鋪路。

兩派衝突終於在明治十四年(1882)爆發,起因是即將卸下「北海道開拓使」職務的黑田清隆,把官署的土地以便宜的賤價,販售給由當時大商人五代友主導的「關西貿易商會」,引起輿論「賤賣國產」的批評。黑田清隆為了反擊,指控這場風暴的起因,是因為大隈重信和過從甚密的三菱財團岩崎家,沒有得到想要攫取的利益,才發動反撲。伊藤博文也見縫插針,藉機攻擊大隈重信,說這場風暴是因為有人想要把民權運動家拉近政府,擴張自己的影響力,才造成政局的紛亂。

隨著「維新三傑」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因為各種原因而死去,伊藤博文這一代,就躍上了歷史舞台,開啟了明治維新的下半場改革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一個憲政國家。 (圖:網路)

經過一場大亂鬥,在御前會議上,眾人作成了要大隈重信辭去職務的決定。不過弔詭的是,會議中同時也停止了北海道官產的出售,並且同意給設置國會九年的緩衝期間,這個事件也被稱作「明治十四年政變」。只是,負責憲法的伊藤博文,處境並沒有因為「急進派」被趕出政府而好過一點。在光譜的另一邊,根本反對設置國會的保守派對伊藤的決定處處掣肘,伊藤得到一張憲改的空頭支票,但手上卻沒有任何可以解決問題的工具。

為了增加自己主張的強度,伊藤博文決定出訪歐洲,看看先進國家到底怎麼處理憲政議題。1882年三月,他從橫濱出發,展開兩年的「政體調查」之旅。這是他繼年輕時偷渡到英國、維新之初跟著「岩倉使節團」出訪後的第三次出訪。他先到普魯士和奧地利,跟當時享有盛名的幾位憲法學者見面,領受到憲法應該因為國家歷史淵源而設計的啟發,接著才前往英國。

由於早已心有所屬,伊藤深感德意志爭取獨立的憲法根源,比起英國的民權發展,更接近當前日本的實際狀況。有執政經驗並且和自由民權運動交過手的他,深深感覺到即使像「鐵血宰相」俾斯麥這樣的人物,也會因為受限於國會的壓力,而有許多當為而不可為之事。因此他深深感覺,日本未來立憲的選擇,只能是偏向君主絕對權力的德國英國的普通法制度、民權和自由傳統,不可能移植到日本。當然,伊藤的決定早有心證,從他跟大隈重信鬧翻開始就知道了。

岩倉使節團左起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圖:網路)

回國之後,心意已決的伊藤開始著手憲法規劃。這段期間,日本也因為跟清、韓等區域國家一系列衝突,而登上了世界輿論的版面。擔當大任的伊藤博文在其中運籌帷幄,得到了很高的聲望。政治上廢除了自古以來的太政官後,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選出第一代總理大臣。在這次選擇中,呼聲最高的,就是伊藤博文和公卿出身的三條實美

三條實美是幕末最支持攘夷的「七卿」之一,維新之後也曾經因為血統和聲望之故,一度主持國政。他有高貴的藤原家貴族血統,跟足輕出身的伊藤出身有著天攘之別。但是三條實美的公家性格很明顯,個性懦弱,經常猶豫不決,尤其在「岩倉使節團」出訪期間,三條壓不住西鄉隆盛征韓倡議,最後還稱病不出的印象,實在讓人搖頭。

在決定內閣總理大臣的會議上,幾乎所有薩長人士,都站在伊藤博文這邊,伊藤的好兄弟井上馨,甚至提出了「總理一定要會講英文」這樣的說法,認為在內外交逼的情勢下,只有嫻熟內政、外交的伊藤,而非血統純正的三條,才能勝任總理職務。

這樣的說法雖然隱含著薩長志士們對於自己人的偏心,但陳述的也是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流行時代,現代日本的建立者對國富民強的期待。1885年,會說英文、擁有洋務經驗、參與多起改革的伊藤博文,在一番波折後,正式成為第一位總理大臣。不過因為憲法的制定還沒完成。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權力很小,只能說是首席國務大臣,連閣僚的任免權都沒有。(待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