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王/文青別鬼扯
這些年關心飲食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對飲食問題的小心程度可說是到了極度偏執的狀態,因此一堆人開始打著無毒的概念,進行農產行銷。而某些人的道行更高,甚至會說她賣的都是「真食物」,彷彿一般大眾吃下肚的都是假食物一樣。更妙的是,宣稱自己只賣「真食物」的人,甚至強調她的「無毒蝦」有細胞壁。
現在這些標榜販賣「真食物」的人,口口聲聲講說外面賣的都是「假食物」,但這個時代其實很難找到所謂的假食物了。
不過,過去台灣確實曾出現過仿冒造假的假食物,而這個假食物則是家喻戶曉的蘆筍汁。 雖說現代的年輕人比較愛喝茶飲或星巴克,有些人甚至連蘆筍汁是啥都不知道。殊不知蘆筍汁曾是台灣最夯的飲料之一,而罐頭上的比基尼女郎更是半個世紀前最紅火的飲料麻豆。
蘆筍汁曾是台灣最夯的飲料之一,而罐頭上的比基尼女郎更是半個世紀前最紅火的飲料麻豆。(取自instagram)
蘆筍汁的出現,其實是有段故事的。
當時台灣是全球最大的蘆筍罐頭出口國。而製作蘆筍罐頭時,需先將一條一條的蘆筍削皮,再裁切成同樣的長度。而這種規格化的過程,就會產生許多蘆筍下腳料。當時聰明的廠商就靈機一動,將這些下腳料榨汁,加點糖進去,再裝填進罐頭內,就變成風味清新的蘆筍汁罐頭了了。 雖說大家都把蘆筍汁當飲料喝,但早期蘆筍汁罐頭被列為「蔬菜類」的商品,免徵貨物稅,所以成本低,售價低廉。跟要被課徵貨物稅的汽水飲料相較,競爭力超強。因此當時蘆筍汁可說是風靡全台,國人興起了一陣喝蘆筍汁的風潮,許多工廠相繼投入生產蘆筍汁。
不過,蘆筍汁的市場雖大,但供應量卻有限。原因無他,只因為它需要蘆筍原料,不太可能無限生產。因此,某些地下工廠就靈機一動,乾脆生產假蘆筍汁。
1967年時警方就在三重查獲一家地下工廠,裝門生產冒牌蘆筍汁和黑松、七喜汽水。根據當時警法查獲的原料可以判定,假蘆筍汁的原料很簡單,只有自來水、香料、糖精和色素等成分。簡單來說,就是將這些成分混調成甜甜的色素水後,就能批給柑仔店販售了。好奇的讀者必定會問,製造假蘆筍汁、假汽水到底好不好賺?據說當時查獲「不法利益數十萬元」。
雖說這是非常含糊的數字,範圍可從11萬延伸到99萬間,我們就先假設為50萬好了。那麼1967年的50萬到底有多大?當時中階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差不多是一千元,換算下來,50萬就相當於41年又8個月份的薪水。也就是說,幹了一輩子只能領死薪水的公務員,還不如去製造甜甜的色素水。
別管黑心蘆筍汁了,不如來看看漂亮的蘆筍小姐。(資料照,記者陳鳳麗攝)
嚴格說來,假蘆筍汁事件也不算太嚴重,但這件事卻暴露出早期台灣加工食品時常出現濫用色素的狀況。所以,許多老人家對食安問題的概念還存有「色素」的因子,常認為許多食品必定添加了色素,而他們也不知道有所謂的「食用色素」。反正只要是色素,他們馬上就會打了個大XX。所以,真正重大的食安事件不多,但三不五時就會出現濫用色素的新聞,直到1979年爆發了米糠油中毒事件,社會大眾才驚覺食安問題的可怕。
1979年的米糠油中毒事件,造成中部地區兩千多人受害。當時生產米糠油的彰化油脂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因米糠油製程不善,導致多氯聯苯滲入進米糠油。受害者長期食用後,由於多氯聯苯無法排除體外,許多受害者因此出現皮膚病變與免疫系統失調的狀況。而米糠油事件受害者,至今仍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米糠油中毒事件並非商人「惡意」所致,但卻讓台灣社會大眾感受到食品加工製程之嚴謹度的重要性。倘若加工製程不佳、技術不良、規格不高,就極易危害食品安全。
1979年的米糠油中毒事件,造成中部地區兩千多人受害,而米糠油事件受害者,至今仍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圖為惠明學校舊照,台灣油害者支持協會)
此外,大家也開始注意到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例如,早期電信局(就是現在的中華電信)還會發送黃頁電話簿,豆漿店老闆裝油條時,就會撕下一頁充作油條的包裝紙。不過,這些紙張上的印刷油墨均含有多氯聯苯,若拿來包裹油條,必定會污染食物。 其實,包油條還不是最瞎的。現在我們買臭豆腐,都是以「盤」為單位。早期大家經濟情況還沒那麼好的年代,臭豆腐是以「塊」為單位。所以嘴饞但錢又不多時,只買一塊臭豆腐也是OK的。而當時有些臭豆腐小販同樣也是黃頁電話簿的愛好者,客人只買一塊臭豆腐時,老闆就會撕下一頁電話簿,將剛起油鍋、依舊滾燙的臭豆腐包好,遞給客人。
早年臭豆腐是以「塊」為單位,客人只買一塊臭豆腐時,老闆就會撕下一頁電話簿,將剛起油鍋、依舊滾燙的臭豆腐包好,遞給客人。又能吃臭豆腐,同時吸收多氯聯苯,最後還能看看黃頁上的小廣告,以前的人真的比較有效率ㄟ!(資料照,記者張存薇攝)
科科,這樣的食物之旅好豐富喔,又能吃臭豆腐,同時吸收多氯聯苯,最後還能看看黃頁上的小廣告,增廣見聞一下。然後炸臭豆腐的油鍋,似乎八百年沒換過一樣,黑不見底,彷彿吸收了所有臭豆腐的精華。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神奇?別懷疑,這就是古早的食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