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忠
攸關美國總統歐巴馬卸任前重要外交政績的「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第一輪協商,在歷經數年的談判與美國國內朝野的角力之後,終於在上週於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部長會議達成共識。下一步將是交由各國政府確認文本之後再由國會批准同意生效。
TPP第一輪協商歷經數年談判與美國國內朝野的角力,終於在上週於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部長會議達成共識。 (REUTERS)
姑且不論最重要的美國國會能否在總統選舉熱季展開之前順利通過,TPP本身的戰略意涵遠超過經貿範疇,更帶有制衡「中國崛起」的深層戰略部署。
歐巴馬在TPP完成協議後發表重要聲明,其中關鍵性的一句話是「美國不能讓中國主導全球經濟規則,我們必須自己制訂規則」。如此針對性十足的發言,時機點剛好又是在9月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美國華府進行國是訪問之後,讓美中的競爭趨於白熱化,歐巴馬更毫不掩飾他對「中國崛起」的防範企圖。
這也不禁讓人想起今年春天北京宣布推動「一帶一路」,並成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AIIB),美國重要盟友如英國和韓國旋即加入,讓美國措手不及、顏面大失。之後美中關係因南海議題和網路間諜案陷入緊張,接著中國股市暴跌與人民幣貶值牽動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為習近平訪美之行蒙上陰影。
TPP本身的戰略意涵遠超過經貿範疇,更帶有制衡「中國崛起」的深層戰略部署。(AFP)
事後證明,習近平與歐巴馬在華府的會談涉及彼此對相互關係的定位,以及在諸多議題上能否化解歧見並尋求共識。結果習近平念茲在茲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期待被歐巴馬澆了盆冷水,反而被諷刺必須要負起大國的國際責任。而縱使兩國在氣候變遷、學生交流、雙邊投資、以及伊朗與朝鮮半島等議題有所交集,但在南海爭端、網路安全、人權民主等範疇仍存在深度歧異。
就在此敏感緊張時刻,TPP獲得12個會員國通過,猶如給歐巴馬政府力推的「亞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戰略注入一劑強心針,也為歐巴馬留下可貴的外交遺產。
事實上,作為美國在亞太戰略的大轉型,TPP的原始構想始於共和黨小布希時期。有鑒於「亞太經合會」(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行之有年但成效不彰,小布希政府末期即開始構思深化與亞太自由貿易關係,嚐試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2008 年民主黨歐巴馬上台後開始運作TPP,希望透過TPP來活絡金融海嘯後的美國經濟,同時為2010 年國會期中選舉與2012 年歐巴馬總統連任選舉加分。另一方面,面對東協加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 崛起與中國強化其主導力,歐巴馬政府也期藉由TPP 深化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制衡RCEP。
面對東協加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崛起與中國強化其主導力,歐巴馬政府期藉由TPP 深化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制衡RCEP。圖為美國國務卿凱瑞於第48屆東協外長會議。(EPA)
歐巴馬於2011 年夏威夷APEC 確認此一戰略目標。隨後更致力於與美國參、眾兩院協商通過《貿易促進授權法》(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簡稱TPA)草案。上個國會會期,歐巴馬施展政治手腕與國會在野勢力的共和黨協力通過TPA,為TPP的最後協商鋪陳順利的坦途。
由此脈略可見,TPP從最初的構想到最後的成型,過程雖然出現嚴重國內對於市場開放、勞工保障、環境保護等論辯,但其深層意涵在於美國對亞太版圖的擴大戰略轉型。特別是面對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崛起,對美國所構成的挑戰不再只是傳統的安全威脅,華府需要與亞太盟國共同訂定一套更全面性的遊戲規則,俾有效規範區域秩序。這是TPP經貿意義背後更重要的戰略願景。
最後,無論歐巴馬之後的美國總統是誰,TPP的建構也等同替未來美國政府奠下戰略縱深,未來美國新政府或許會發明另一個名詞來取代「亞太再平衡」,但其本質與制衡中國的企圖將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