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倍首相的終戰七十週年談話中,多次提及侵略與道歉,也表明「針對先前二次大戰中行為,已一再表明痛切反省和由衷道歉」,因此「不能讓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子孫後代擔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發表之後,連執政的自民黨閣員都出現反彈,更遑論國內外的激烈評論。
舉世公認最經典的道歉,就是發生在1970年12月7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威利·布蘭特在華沙猶太區抗暴紀念碑前的下跪事件。事情發生後,48%西德人認為太出格,41%認為恰當,許多人還指責他是「不要祖國的人」。
舉世公認最經典的道歉「華沙之跪」,至今仍有許多討論。(取自網路)
然而,我們不能只關注在新聞事件上,還要去徹底瞭解「華沙之跪」的背後意義;因為就在布蘭特下跪當天,西德與波蘭簽訂了兩國正常化的《華沙條約》。條約中正式承認奧德-尼斯河為兩國的邊界,宣布雙方「彼此沒有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再提出領土要求」。此舉讓戰敗25年之後的西德,終於打開跟東歐的和解之門,也為1972年東、西德簽訂《基礎條約》,互相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並於1973年一起加入聯合國奠下了基礎。換句話說,布蘭特不只以下跪道歉來承擔歷史責任,更付出日耳曼人數百年「固有疆土」的代價,承認德國戰敗後被縮小的領土以及東德擁有主權的事實,而取得德國與德國人民正常發展的契機!
布蘭特於日後受訪,談到此一出人意外行動感受時,說道:「我明確區分罪過和責任。我問心無愧,而且我認為把納粹的罪過歸咎於我國人民和我們這一代人是不公平的,罪過只能由希特勒等發動二戰的戰犯去承擔」。他還說:「對事實的迴避會給人造成錯誤的假象,要面對歷史就不能容忍那些還沒有得到滿足的要求,也不能容忍"秘而不張"…我們必須將眼光放長,將不合理的鏈條剪斷,建立一種理智政治」。由此可見,承擔歷史責任與開創未來新局,兩者根本不可分離。
凡有戰爭,就會有迫害;有迫害,就會有歷史的傷痕,布蘭特做到了、安倍也看到了,馬英九你什麼時候才會認清?(記者蔡文居攝)
對於《安倍談話》,中國官方《新華社》痛批此談話缺乏誠意、
馬英九則透過總統府發言人回應,
且讓我們「就事論事、恩怨分明」
布蘭特做到了,安倍也看到了,
(作者為資深廣告從業人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