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拒絕陳雲林之後

王崑義

中國國台辦主任陳雲林想率團到台灣參加「國共論壇」,遭到內政部聯審會的否決,陸委會的理由說是國與國高層往來需要協商,中國不願協商,所以陳雲林就沒有來台的必要。陸委會的說法也許沒錯,但這畢竟不僅是國共兩黨的事,拒絕了陳雲林之後,政府需注意國共可能接踵而來的報復行為。

胡錦濤重要的智囊鄭必堅這個月初曾提過,當前中國的總體戰略是「對外謀求和平,對內謀求和諧,對台謀求和解」,這個「三和戰略」可說是由對台戰略所牽動,如果對台灣無法達成和解的目的,那麼整個戰略很可能就會破局,所以陳雲林來台的目的,雖然是以參加「國共經貿論壇」為由,但本質的意義卻有跟民進黨政府尋求和解的意思。

事實上,從今年三月中國制定反分裂法之後,中國對台謀求和解已經被他們區分兩個領域進行,一個是意識形態領域,另一個是全球公共政策領域。意識形態領域是以制定反分裂法把一中原則放到內政的問題,中國把這個領域設定清楚後,他們才有進一步謀求和解的立足點。

爾後,中國透過連宋訪中對台推行公共政策領域的議題,這個領域被中國視為是一種全球公共利益的問題,也是它實現「全球共富戰略」的一部分,說白一點是類似日本在二戰前所推行的「東亞共榮圈」,是以經貿、援助為主體,背後卻有它的政治意圖,所以民進黨政府即使不願回到一中原則,中國仍可把對台公共利益,放到它在全球所佈局的和平戰略範疇內來看待。於是像農產品零關稅、春節包機等政策,看似送給連宋的禮物,實質上跟它在全球各地推行「共富」的作為是一體的。

如今台灣拒絕陳雲林來台,等於拒絕中國在全球建構「共榮圈」的和平戰略,中國也許不會馬上進行報復,但在布希訪中大賣美國的飛機之後,美、日也可能逐步被納入這個「共榮圈」,台灣該如何因應,值得政府深思。

(作者王崑義,戰略學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