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凱米風災就是氣候災害

◎ 潘翰聲

總統府才剛公布氣候變遷委員會名單,首次會議因颱風延到八月初,媒體多聚焦在擁核與反核的能源政策,而忽略眾多更重要的氣候議題,特別是調適面向。下週開會時,有必要將凱米風災定性為氣候災害,以國家安全高度來提出整體性統性的因應對策,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並對高排放產業及部門課以減量責任,碳費不能再拖,費率也不能偏低。

氣候變遷因應法去年通過,國科會和環境部依法發布《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二○二四:現象、衝擊與調適》。科學報告第三、四章警告,本世紀中期或世紀末,侵台颱風數量將減少一成或五成,但強颱頻率增加六成或一倍。目前幾乎驗證,台灣已往這條極端氣候的路上走。台灣近五年共發布廿次警報,有二年完全沒有颱風登陸,只有二個中颱、一個輕颱登陸,今年第一個登陸的就是凱米強颱,造成五人死亡、逾五百人受傷、上萬人撤離,各縣市放了二天颱風假。

科學報告也預警,每五十年發生一次的極端降雨,將變成每十年發生,山坡地災害風險提高,台北盆地、宜蘭、中南部沿海淹水五十公分以上的範圍和機率增加,面臨一.二公尺颱風暴潮偏差衝擊的海岸線將增加十二.五%。這次許多南部測站一天就累積破千毫米雨量,恰好遇到天文大滿潮,造成嚴重淹水。

離島地區其實是氣候災害的第一線,但科學報告並未多加著墨;去年小犬颱風,造成蘭嶼史上最嚴重災情,國人卻更重視颱風假。許多科學數據頂多做到鄉鎮市的行政區風險,未能呈現離島地理地質環境的多樣性。如澎湖西嶼鄉的小門村,海浪波波越過堤防直衝民宅,並挖起路面的透水連鎖磚;此處有社區活動中心和旅客服務中心,地方信仰的震義宮重建中,地方政府完全沒有具體的短期因應對策,更不用說依據科學報告來調整的長遠國土規劃。

從氣候法標舉的「環境正義」價值,中央政府投注在氣候變遷調適的資源,應該更多在災害風險高、排放責任少的地區,包括離島、山區、沿海偏鄉地區。但是若沿襲既有各種專案補助框架提報計畫的模式,到頭來又是消化預算的作文比賽,無法從源頭做結構性改變,來徹底解決問題。

近期各地方政府,正依照氣候法規定辦理: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氣候調適執行方案,因各縣府相關人力和能力極為有限,多委託外部顧問公司,中央的補助,應特別協助地方建構氣候治理能力,地方首長也應有自覺,積極發揮氣候領導力和民間協力,共同克服氣候危機。(作者為海洋公民基金會政策研究員)

水患未除 多救災少噴口水

◎ 魏思源

凱米颱風超大豪雨重創中南部,造成多處嚴重淹水,尤其高雄災情慘重。根據氣象署資料,南部山區累積雨量甚至上修二千二百毫米,高雄茂林已逾一千八百毫米,加上西南風旺盛,廿五日雨勢更加狂暴,單日降雨就破千,威力與莫拉克颱風相當。

然而正當很多地區還泡在水中,災情慘重,竟然還有台北民代質疑高雄過去獲逾一千二百億的前瞻預算補助,及投入超過百億的治水預算,怎麼遇上颱風卻還是大淹水,「錢到底是花到哪裡去了」?殊不知當時雨量超過排水系統的排水量時,就會淹水。

以北市能承受的最大雨量為例,其下水道系統領先全台,覆蓋率也是全台最高,接近九十九%,時雨量只要超過七十九毫米,其他各地在六○到八○毫米之間,也都容易致災。這次颱風在中南部飆出每小時超過一百毫米的時雨量,會淹水,是一定的!

在此呼籲,請朝野各界在水患未除、家園重建前,不要再輕啟口水戰,全力善後,度過危難,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為資訊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