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英文的雙面性看台語

◎ 曾泰元

閩南語和台語(或台灣話)的名稱之爭由來已久,表面是語言問題,本質卻是牽涉認同的政治問題。

先談英文的雙面性,或能有所啟發。英文(English)最初是盎格魯人(Angles)的語言,源自英格蘭(Engla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隨著殖民而遍佈世界各地,雖融合了當地特色,也有了各自發展,卻未改名換姓。美國、澳洲等英語系國家都說英文,頂多在前面冠以地名,比如美國英文(美式英文)、澳洲英文。

英文還有另一面,英格蘭原本指盎格魯人之地,這使得在地原住民族的凱爾特人(Celts)和同一批的歐陸移民撒克遜人(Saxons)都「被代表」了,這也是語言權力的展現,不得不接受的無奈現實。

從語言學來看,台語屬於閩南語的泉漳片,源頭是泉州話、漳州話兩大支。先民跨過黑水溝遠渡台灣落地生根,先後加入荷蘭語、原住民語、日語、華語,經過在地化的糅合,而逐漸形成當今的台語。

若依語言的系屬分類,閩南語是總稱,是語義學的上位詞,涵蓋面較廣。台語是特指,是語義學的下位詞,涵蓋面較窄,和廈門話、漳州話、泉州話在同一個層面上。

要留意的是,中國西南與東南亞諸民族也有台語(Tai),泰國的國語泰語(Thai)就是這個台語的重要成員。有人批評,用台語(Taiwanese)指稱台灣閩南語,這是福佬沙文主義,對其他語言族群不公平,台灣還有紮根甚久的其他族群,一個族群如何壟斷「台灣」這個地名、置其他族群不顧?

話說回來,語言就是權力,這是現實。族群大,影響力強,語言自然就向它靠攏。比如中文,是中國的語言文字,但中國其實是多民族國家,用「中文」指稱漢族的語言文字,是漢族沙文主義,對非漢族的族群也同樣不公平。

台語之于閩南語,有如中文之於漢語。語言學強調眾語言皆平等,在現實卻往往並非如此。把台灣閩南語正名為台語,其實與台灣當前的「自我認同」息息相關,是政治問題。

語言是眾人約定俗成的產物,語言在進化,名稱在演變,從閩南語到台灣閩南語,再到台灣話和台語,名稱的取捨都有民眾的共同參與。一物多名、一名多物也是語言常態,政治有政治的考量,語言有語言運行的規律。

(作者是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語言學博士、東吳大學英文系前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