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擁核救人類?台灣不應承受之重

◎ 吳海瑞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日前表示,核能雖有潛在風險,但它帶來的危害肯定遠遠不及人類滅絕,因此不但要讓核能延役,更要研究如何設立更多核電廠。媒體隨即加碼報導:李遠哲深盼賴清德做出正確決策,避免人類滅絕!

承認核能的潛在風險、相較人類滅絕之大難,兩害取其輕的論述有說服力嗎?恐怕未必。

根據歐盟EDGAR全球大氣研究碳排放資料庫(EDGAR)於2023年9月發布的報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2年來到538億噸(單位:二氧化碳當量),前六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分別為中國、美國、印度、歐盟27國、俄羅斯、巴西,佔全球總排放的61.6%。其中中國為157億噸,佔了近三成(29.2%),約為美國(11.2%)、印度(7.3%)、歐盟(6.7%)的總和。台灣的307.68百萬公噸,僅佔0.57%(超過1%,才有資格列為排放大國)。

EDGAR報告還指出,六大排放國當中,中國、美國、印度在2022年有所增加,經濟起飛的印度增幅最大(5%)。而其他三國的排放量有所下降,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的俄羅斯因經濟受挫,降幅最大(2.4%)。而台灣較2021年減少4%,較2019年略減(11萬公噸),表現遠優於全球平均,並非童子賢所稱的末段班;小咖的台灣不是減碳的壞學生。

再從上述比例原則來看,台灣的腳色並非舉足輕重。「避免人類滅絕」的重責大任,目前還輪不到台灣。就算台灣甘冒核能的風險(地震帶)與債留子孫(核廢料),對全球減碳大局仍是杯水車薪!排碳大國(尤其是最大量的中國)才是關鍵。

中國承諾,其碳排量將於2030年達到峰值(意味這幾年碳排量可能還會創新高來救經濟,不排除大限之前,建立高耗能產業如鋼筋、水泥的庫存),宣示在2060年以前實現淨零碳排,也比多數國家所承諾的2050年晚了十年。

中國決策的背後,在於考量其產業結構、排放體太大,而不想打腫臉充胖,當減碳模範。國內許多人士(或包含賴總統在內)認為,台灣在這場淨零賽局中不能落人後。這是理想,鼓鼓掌。但台灣(甚至執政黨)沒有務實面、現實面的考量嗎?請深思!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