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瑤棋
拜讀貴報一則「平埔族群正名與臺灣未來」讀者投書,作者可能把平地原住民和平埔族混淆了,其實兩者是不同族群。
所謂原住民就是日治時代的「生番」,後改為「高砂族」,二戰後國府改稱為「山胞」、「高山族」最後改稱「原住民」。
原住民有泰雅、布農、阿美、排灣…等共十六族,分佈在山地界線(番界線)內的二十五鄉鎮原住民(包括復興、泰安、仁愛、霧台…等)叫做山地原住民,分佈在番界線外的二十五鄉鎮原住民(關西、魚池、花蓮、台東…等)叫做平地原住民,這是國府來了之後命名的。
在這五十五個鄉鎮中,當然也住有許多漢人,這些漢人不管住再多久,都不能變成原住民,同理,原住民不管搬到哪裡,再住多久,也不能變成漢人。
平埔族是自古以來住在平地的南島語族,明末清初之後,大量唐山人東渡移民來台,雖然平埔族和漢人融合為後來所稱的臺灣漢人,但是清代都有登記清楚,日治之後,在戶籍上登記為「熟」,即是熟番。國府來了,把「熟」取消,一律改為漢人,估計,平埔族人和漢人的比例約七比三。
平埔族人和原住民是同樣南島語族人,和漢人接觸後,有高濃度的漢文化,這些人就稱為平埔族。
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及平埔族人雖然都是南島語族人,但是在文化上分成三個族群,所以平地原住民不是等同平埔族人。
(作者為醫師,台中市民)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