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平埔族群正名與臺灣未來

◎ pasuya poiconx

現在臺灣原住民族區分為山地、平地原住民/原住民族,前者是在日治時期居住在所謂「蕃地」,日本總督府在這個區域實施「蕃地行政」,設立「蕃童教育所」,「蕃政」由警務機關主導。平地原住民(族)居住平地(所謂平地,有兩個概念:平地人、平地區域)而和漢族(閩、客)一同接受一般行政治理者稱之,包括在清代稱為「熟番」而日人戶籍註記「熟」的平埔族群。

原居「蕃地」的住民無須登記即可獲得山地山胞身分;而平地原住民/族必須於民國四十五年後四次公告登記時完成登記,才能獲得平地山胞身分。相對而言,在清代原被稱為「生番」的高山族群在改朝換代後由法律上獲得族群身分的過程相對單純,甚至是在無知無覺中完成;而必須在四次登記期限完成登記的平地族群(包括現在所稱的平埔族群)所面臨的環境與內心的抉擇,則是極為複雜。他們要面對的是當時國家同化/教化/山地平地化的政策,以及主流社會普遍存在的對於異族/番人/番仔的污名與歧視。加以當時官民之間因為文化認知及認同的差異與衝突,讓很多人不願意前往登記。在歷次的公告登記中,有一部分阿美族、卑南族人並未登記,而絕大部分未登記者則是平埔族群。

區隔原漢,分別治理,沿襲中國過去「華夏蠻夷」大防的思維與「邊疆民族」特殊化模式。過去看待平埔族群(熟番)則是以其自清朝即有納租、繇役之實,入漢人學堂,與漢民通婚,且多擔任隘勇/土牛線守備地兵勇,已與所謂「生番」或「高山族」有別。其實平埔族群(熟番)長期夾處原漢之間,土地遭受侵奪,面對漢族強勢同化,使其部落組織、經濟產業、語言文化與身分認同俱受嚴重摧殘。

過去行政部門以四十五年四次公告登記而未登記否定平埔族群具有原住民/族身分,正坐實其原本即有此身分,宣告其因缺乏登記程序即無身分,確是行政濫權;既有四次,何以不能再有登記機會。大法官釋憲,十五位大法官全部同意平埔族群具備原住民/族身分的合理性,而原民會根據內政部提供的資料顯示,平埔族群人口約在九十七萬,加上現有原住民,原住民族群板塊擴大,臺灣內部族群關係、政經資源分配以及整體文化圖像,勢必改變,也將深深影響我們的未來。

(作者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